十二星起源於古代中國人對星星的崇拜,後來天文學家對星星進行了劃分,主要是用來記木星的位置。十二生肖分為十二部分,與西方的十二星座頗為巧合,但十二星早在我國漢代就已定型,也就是說探索階段更早,最早見於《左拐》、《國語》等書,在《漢書》中也有提及。我們來看看十二星是怎麽按照農歷劃分的,每壹顆星的意義是什麽。
從12.7到1.5,叫占星。星指星辰,紀有記。開頭的意思顯然是星星作為測量手段開的記錄。《爾雅·石天》中記載、竇、牽牛也,而竇、牛是二十八星宿中兩顆星的名字。
從1.6到2.3,被稱為蕭。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玄韜,名青陽,又有個兒子叫昌邑,生了顓頊帝。玄奘並不出名,但他是古代皇帝帝嚳的祖先,所以古人在他死後用星星來紀念他。
2.4到3.5,叫鞠子(楊東鑫),其實就像宣儀壹樣,也有壹個人叫寇夷,帝嚳的妻子叫常毅,常毅所在部落的名字叫寇夷。
從3.6到4.4,表示出生,“樓”是28星中的名字,表示人出生在天上。據《春秋》史記載,西周分封諸侯國時,為保全夏朝,禹後裔東樓公封於齊,樓肅之名為樓仁所得,不才亦名為樓,而名將名為。
4.5到5.5,叫大梁。大梁是指魏國的都城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城。顯而易見,大梁的名字叫星星並不奇怪。魏人多為姬姓,祖上來自西羌。和婁壹樣,都屬於西部白虎星。
5.6到6.5,石神。這顆星也與帝嚳聯系在壹起。帝嚳有兩個兒子,壹個叫缺伯,壹個叫石神。石神是西域民族的後裔,是金人的祖先,所以石神也屬於二十八星宿中的西域白虎。
6.6到7.6,叫鵪鶉頭。字面意思是鵪鶉鳥的頭。雖然是鵪鶉的頭,但在南方七夜中確實代表了朱雀。《左傳》中出現了“鵪鶉火”這個詞,鵪鶉是火星,南方的朱雀是火。《南星》裏的這個星號是真的。
7.7到8.7,叫鵪鶉火。這個星序裏有壹顆紅色的星叫星座壹,就是蛇夫座α。也是因為這顆紅星,所以這個星階叫鵪鶉火。
8.8到9.7,叫鵪鶉尾。開頭有壹個尾巴,這個星號對應的是28星座中的翼和夜,而翼有朱雀的翅膀和尾巴的意思,由此不難看出古人對星星的劃分。
9.8轉10.7,壽星。壽星是壹個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名字。古人認為觀察壽星的亮度可以判斷皇帝的長壽和國家的繁榮,所以在過去壽星被視為主導星。
從10.8到11.8,叫火。其實是壹顆發紅光的星,有點類似鵪鶉尾巴。商朝以前,商人們習慣用大火星來定季節,專門觀測這顆星的壹位官員名叫火正,正是因為它的特殊性,所以它才會成為十二星之壹。
11.9到12.6。有學者認為木材分析的起源與雲南納西族有關。納西在古書裏叫墨西,也可以用來寫木析,反過來就是木析。而“分析”就是分離的意思,指的是植物的統稱,分析木星正好隔著銀河兩岸所在的天空,還是挺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