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尊重真理、尋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2.引導和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向他人正確傳達科技信息的口頭交流能力和撰寫簡單的科技論文、科普短文的寫作能力。
四。活動建議
1.這個活動是“泛舟克海”,但是劃船的時候別忘了“釣”中文。在活動中要盡量把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語言表達、母語意識和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把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2.這項活動是體驗式的,具有智力挑戰性。因此,要努力引導學生加強對科學情感和態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同時,鼓勵學生涉獵科技知識,熱衷科技新課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語文素養。
3.本活動根據四個內容可分為4-8個學習小組(也稱合作小組)。在學習小組充分活動的基礎上,每個小組將選出代表在課堂上報告和展示。
動詞 (verb的縮寫)活動評估
1.使用分層評估的方法。小組學習活動階段的學生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長評價;在班級交流和陳述階段,主要由教師和學生代表對學生進行評價。
2.使用逐項評估的方法。可以分別從參考資料收集、口語交流、寫作三個方面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礎素質的強弱,從而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過程和結果都要註意。評價學生積極的態度、行為,特別是活動過程中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作用和效果,評價學生在資料收集、口語交流和寫作方面的實際水平(學生橫向比較)。
不及物動詞相關信息
1.科學素描的腳步(趙雪、趙誌)
科學普及的形式不僅限於文字,更不要說文字的文學。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尤其是作為科技新趨勢的載體,無論發表的速度和數量,科技論文的重要性都不如不註重文學表達的科普論文重要。科普作文的優勢很直接;直接和快速是大眾傳媒需要的兩個重要品質。盡管如此,科學素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理科作文和科普作文的主體是理科,但理科作文是美文。與詩歌、戲劇、小說相比,雜文的優勢在於兼容邏輯抽象思維和藝術形象思維,集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因此更容易在科學與文學之間自由翻滾、暢遊。總之,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科學小品”的文學功能是窺視科學的性質和趣味,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的聯系。
科學速寫因為篇幅短,只能捕捉到宇宙中的壹粒塵埃,大海中的壹滴水,知識體系樹上的壹片葉子,科學與生活互聯網上的壹兩個小根瘤。但作者只要有真知識,真感情,就能看到大的畫面和小的畫面。
中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到南朝的李道元,北宋的蘇軾、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琦,甚至清代的小說家蒲松齡,都出現了獨立的、可以代代相傳的科學小品。但我們這裏所說的“科學小品”指的是現代科學小品,即除了現代文學觀念之外,還運用和體現了現代科學觀念和現代生活觀念。在我國,這種意義上的科學小品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主張科學民主,反對“中學為師,西學為用”。就我們所能找到的科學小品的原作者而言,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楨、賈祖章、鄒韜奮、劉訓育等少數人。但當時的科學素描只是科學素描,還沒有“科學素描”這個名稱。科學小品概念的形成,要等到這樣的文章多了。1934年9月20日,是科學素描史上值得紀念的壹天。20世紀30年代中期,正是國難、民族危亡之秋,中國文壇發生了壹場影響深遠的雜文走向大討論。在吶喊聲中,陳望道在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發表了周、賈祖章、顧、劉訓玉的四篇科學論文,開辟了“科學論文”專欄。作為散文小品的壹個分支(也是科普寫作的壹個分支),科學小品從此有了名字。於是在“科學小品”的名義下,壹批作家聯合起來創作。
1934“科學素描”的名字在吶喊中誕生,這是科學素描開始後的壹個裏程碑。此後,1983年,在經歷了“文革”的文化大沈寂之後,全國18晚報聯合舉辦了科技論文征文活動,為其樹立了第二個裏程碑。此後,中國晚報科學編輯協會在1986和1994投稿了第二、三期科技論文的聯合征文,每期投稿量也在萬篇左右。影響前所未有。同時,這三篇聯合論文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科技論文作者的構成。現在這組作者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壹線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東西,自己的話題,自己的觀察,積累,啟發,感悟,探索,發現。他們原本無意寫作,卻被“科學驚奇”和社會需求卷入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領海。所以,隨時有新人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機會簡要回顧壹下科學小品的特點和歷程,對讀者和作者來說可能是有意義的。因為什麽是科學素描及其歷史,雖然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和標準,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創造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自主探索是“科學精神”的本質含義。
(選自中國科學文獻部《科學隨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最好的科學老師——自然
1981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健壹在給中國青少年的壹封信中說:
希望青少年知道我走的學習之路是壹條尊重自然的道路。大自然是我不可或缺的老師,也是令人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健壹剛懂事的時候,經常蹲在院子裏,盯著那些不知名的雜草。他有時會連根拔起雜草,綠葉會讓他仔細看很久。在蝴蝶飛舞的季節,小倩會情不自禁地跑到附近的山裏去追蝴蝶。山裏的風景真美!蕭乾對大自然的傑作百讀不厭,他有壹種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遐想。而每壹個新發現都會讓小錢乙興奮好幾天,難以忘懷。
福井健壹喜歡在上學前收集植物標本。他把許多有名的或不知名的花、草、葉帶回家,整理好,看了很久。在別人看來,他總是茫然地盯著壹堆枯萎的草和葉子,這看起來有點傻,但他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
上小學後,他的收藏升級了,從植物到礦物質和昆蟲。當他老了,他永遠不會忘記在大阪的迪祖卡山周圍的山上收集的壹種樹形礦石。他的表弟也喜歡礦物,他告訴他那是沼氣鐵礦,是古代湖泊或沼澤中沈入木頭的鐵。這讓小興奮不已:天哪,今天的這座山原來是古代的湖底啊!而這是我親自發現的!
福井健壹收集蝴蝶標本的愛好壹直保持到他晚年。成名後,他去美國講學,有壹次為了追逐壹只美麗的蝴蝶,在佛羅裏達州壹個機場附近的森林裏錯過了飛行。在另壹次參觀亞利桑那大峽谷時,我因為抓蝴蝶而筋疲力盡,但我不喜歡欣賞著名的大峽谷風景。
福井健壹的父母認為親近自然是人類的第壹特權,所以鼓勵孩子去郊區玩耍。父親下班後經常帶孩子去鄉下釣魚,給孩子講魚和釣魚的事。福井健壹上中學後,壹家人每年夏天都在海邊租房子度假,在那裏釣魚遊泳。
在談到自己是如何走上科研之路的時候,福井健壹說:
我生長在壹個與科學無關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積累的豐富個人經驗促使我選擇了科研這條路。自然不僅帶領我走向化學的王國,也成為我在探索化學理論時不可或缺的老師。我的理論得到了認可,我很榮幸獲得了諾貝爾獎。每當提起這件事,我都忍不住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為我的青春創造了壹個可以和大自然自由交流的家庭環境。
吉爾曼,65438-0977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美國生理學家,出生於法國東部葡萄酒產區勃艮第(Bourgognet)。這裏的風景宜人,充滿田園風光。小時候,吉爾曼經常騎著自行車去郊區采蘑菇。說是采蘑菇,其實是大自然的美景、芬芳的氣息、沁人心脾的感覺吸引了他。只要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各種艷麗奇異的花草樹葉都會成為他收藏的對象,他會制作標本,收集成厚厚的標本冊。瀏覽和欣賞這些樣本書是他的壹大愛好。
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對小吉爾曼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動物、星星、雲彩,甚至雨雪,都讓他感到神秘,充滿好奇。只有壹樣東西——閃電,讓他害怕。有壹次他冒雨騎車出行,壹個雷落在他身邊,把他撞倒,摔出兩米遠。從那以後,他壹聽到雷聲就害怕。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小吉爾曼對大自然的向往。當他獨自壹人在荒蕪的荒野中跋涉時,他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壹個勇敢的探險家,試圖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去探索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童年的經歷讓吉爾曼有了探索自然奧秘的雄心和對科學家的敬仰,最終選擇了科學研究的道路,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65438-098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化學家切赫,在小學四年級時受壹位老師的影響,愛上了地質學。小切赫讀過很多地質學方面的科普書籍,但他更喜歡走出去,走進野外和大自然,用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但是在他居住的愛荷華市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想要通過收集巖石樣本來了解地球結構的切赫,只需要去壹些正在挖掘土方的建築工地。他曾經在壹個水壩工地采集了大量的巖石樣本,其中包括幾塊海洋動物的化石,這讓他非常興奮:今天的大平原竟然是5億年前的遠古時期的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經消失的動物是通過化石呈現在他們眼前的,這是他們親手發現的。
12歲時,小切赫跟隨爺爺乘火車前往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當他來到雄偉的落基山腳下時,他高興極了:“這才是真正的山。”他在這裏收集了很多巖石樣本,以至於爺爺擔心行李太重上不了火車,不得不扔掉壹些巖石。“這是我在愛荷華州從未見過的珍貴巖石標本!”小切赫不忍心丟下任何石頭。於是,他把石頭藏起來不讓爺爺知道,放在自己的小旅行包裏,自己背在背上不讓爺爺拿。旅行包很重,但不管切赫有多重,只要能把心愛的巖石標本扛回家,他就不會覺得累。孫子的喜悅和激動也感染了爺爺,第二年爺爺又帶切赫去了科羅拉多。
這種對自然的熱愛讓切赫選擇了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用自己的雙手找,用自己的眼睛找”成為他的人生信條,做出了偉大的科學發現。
像這樣的例子,從熱愛自然到渴望探索科學奧秘,最後走上科研之路,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屢見不鮮。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如今,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整天被鋼筋水泥包圍,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真的是壹種悲哀。
3.獲獎科學家和科普書籍
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1989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特曼在應我們要求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在我12歲的時候,我得到了壹本塞裏格·海茨寫的《原子的解釋》。這本書簡要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結構,深深吸引了我。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元素周期表的設計不僅科學,而且非常漂亮;元素周期表還對當時人們不知道的元素做了科學預測。這壹切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激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興趣。
由於壹本科普書的影響,走上科研之路的例子很多。比如197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Gajdusek,1982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Kruger,他們都是因為在青年時代看了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寫的科普書《微生物獵手傳》而愛上生物學的。
吉爾曼,美國內分泌學家,1977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酷愛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裏》等書籍。這些書讓小吉爾曼愛不釋手,百看不厭。書中不僅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還有豐富的地理、氣候、生物、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更神奇的是,身有殘疾的儒勒·凡爾納,壹生幾乎沒有徒步旅行過,卻“坐在地上,日行八萬裏”,寫出了令人驚嘆的旅行冒險故事,“足跡”遍布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島嶼。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擁有科學頭腦,每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總能憑借自己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脫困。而且小說中描述的潛艇等很多科技發明在凡爾納生活的19年底還沒有出來。然而,作者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象力和科學的遠見,在今天把它們描述得相當準確。他的小說讓吉爾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科技的力量,也讓科學家們欽佩不已。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
美國化學家赫希·巴赫(Hirsch Bach),1986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小時候喜歡去外婆家玩,因為她訂閱了壹本叫《國家地理》的雜誌。這本著名的雜誌,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主辦,創刊於1888。是壹本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科普雜誌。雖然名為《國家地理》,但雜誌上的內容並不局限於美國,也不局限於地理。它有許多關於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風土人情、自然科學和高科技的內容,並配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和插圖,使小赫什對每壹期都很感興趣。他11歲的時候,新壹期雜誌是關於天文學的專刊。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座,半人馬座...,這個遙遠而神秘的星球,壹下子,抓住了小赫的心。看到孫子如此喜愛這本雜誌,奶奶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赫希。小赫施巴赫總是隨身帶著這本雜誌,壹有時間就看。有壹次,他把雜誌帶到學校。不知怎麽的,突然就找不到了。我急得小赫什巴赫撓頭,差點流下眼淚。同學們趕緊幫他找,最後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基看起來很開心。50多年後的今天,這本紙質發黃的雜誌依然可以在他已經是著名科學家的書房裏,在書架上琳瑯滿目的科學著作中找到。正是這本《國家地理雜誌》讓小赫希·巴赫對科學產生了興趣,並成為他在科學道路上的第壹位老師。
1981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化學家福井健壹,年輕時也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忠實讀者,對他的壹生影響很大。1973年福井健壹去美國華盛頓做訪問學者的時候,專門拜訪了《國家地理》雜誌編輯部。此時其發行量已經達到每期10多萬份。福井健壹也很喜歡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斯寫的《昆蟲》這本書。這本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用充滿泥土芬芳的筆調描述了法國南部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小倩初中壹年級看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壹遍又壹遍的看。當時這本書逐年翻譯出版20卷。小錢乙常常剛讀完壹卷就期待著下壹卷。這本書把福井健壹帶入了壹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他對昆蟲和自然的熱愛壹直保持了壹生。
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科普創作的愛好者。比如198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他在從事科學研究之後,寫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書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193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愛爾蘭都柏林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經常在各高等院校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其中生命科學系列講座特別受觀眾歡迎。1944年,薛定諤將自己的講稿匯編成了壹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什麽是生命——活細胞的物理觀》。他在書中預言,生命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正面臨重大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將從生命的表面現象、細胞層面走向分子層面。他還提出將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生命科學研究。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大量的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學的學習和研究中來,其中包括克裏克、沃森和威爾金斯,他們因為建立了生命的遺傳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獲得了1962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魯裏亞因發現噬菌體在細胞內增殖過程中的作用獲得1969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伯格因完成世界首例分子水平基因重組並建立現代基因工程技術獲得1980諾貝爾化學獎,奧特曼等人因發現RNA的細胞催化功能獲得1989諾貝爾化學獎。因此,這本書被稱為“生物學革命的契機”。
此外,197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亞洛夫夫人、1988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萊昂先生、198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洛姆·卑爾根,都深受居裏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居裏撰寫的《居裏夫人傳》壹書的影響。英國生理學家劉易斯撰寫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學》壹書,陪伴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的壹生,是他走上生理學研究道路的指南。
4.獲獎科學家和課外科普活動
獲得197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Gajdusek和獲得1980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分子生物學家paul berg,都是在小學參觀了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後,引起了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198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菲茲和197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化學家科普斯科姆,同年和父母驅車數百公裏,專程去參觀芝加哥科學博物館。當時,10歲的菲茲和13歲的科普斯科姆通過這次旅行,對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產生了向往,並堅定了獻身科學事業的決心。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卡爾,在壹封給應邀來華的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對科學的迷戀可能是從參觀科學博物館開始的。那時候我大概七八歲,我媽帶我去的。博物館位於壹棟樓裏,紐約的《每日新聞》也在這棟樓裏。我記得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操作展品和觀察其機械和電氣特性的機會。
類似的例子在其他著名科學家身上還有很多。課外科技活動是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青年時代的愛好,從中培養了他們動手動腦、發明創造、通過實驗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正如我們所知,有很多獲獎的科學家在青春期的課外化學實驗中爆過料,比如:196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裏克,1972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庫珀,1981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胡貝爾,199666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65438-0997)在他應邀為我們撰寫的自傳中談到他少年時的經歷時說:
(少年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做壹些沒有明確目的的樂器。在我房間的地毯上,經常會有上百個金屬“橫梁”和小螺母螺絲,其中就有我未完成的半成品。.....再大壹點,興趣擴展到了化學遊戲。我和壹個朋友曾經做過自制火箭和火藥的實驗。實驗的部分費用來自我父母在學校給我的午餐錢。有壹年夏天,我的愛好轉移到測試鄰居家的土壤酸堿度和土壤中缺失的養分。
有組織的課外科技活動對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有重要作用。上壹期節目中介紹了壹位名叫索菲亞·沃爾沃的老師,對1980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實這位老師是壹個課外生物興趣小組的輔導員。我們也看到65438-0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齊是天文觀測活動的積極參與者。11歲時,美國化學家科普斯科姆,1976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聽了大學教授為公眾舉辦的壹系列科普講座,激起了他對科學的好奇心。
1981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健壹,四年級第壹次參加淡路島臨海學校的活動。臨海學園是日本在海邊和山區建造的數百個固定設施之壹,用於在冬季和夏季舉行青年活動。它們由日本政府內閣官房長官辦公室(相當於中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統壹管理,每年有數百萬中小學生來這裏參加露營、自然觀察、動植物標本采集制作等活動。臨海學園為福井健壹等小朋友組織了大量觀察海洋生物的活動,從此福井健壹對海洋生物產生了興趣。五年級和六年級時,他分別參加了在道濟和和歌縣片臺舉辦的林海學園,這些活動的影響伴隨著福井健壹的壹生。在給中國讀者的壹封信中,他說:
希望青少年知道我走的學習之路是壹條尊重自然的道路。大自然是我不可或缺的老師,也是令人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健壹也說過:如果妳問我,我決心學習和創造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麽?它必須與自然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了我對科學的直覺。.....自然不僅帶領我走向化學的王國,也成為我探索化學理論時不可或缺的老師。
15歲時,美國病毒學家特明參加了緬因州傑克遜癌癥實驗室組織的中學生夏令營。本次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用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述生命的奧秘和癌癥研究的意義。夏令營還讓孩子們自己解剖兔子,參加壹些中學沒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了泰明對生物學和癌癥研究的興趣。他連續三年參加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特明上大學時選擇了生物學作為他的專業。畢業後,他利用讀研前的暑假,回到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給孩子們講課和輔導。他想讓更多的孩子走上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就像當年的科學家壹樣。在特明的導師中,有壹位來自巴爾的摩紐約的17歲男孩,他也是通過夏令營的經歷愛上了生物。後來巴爾的摩去了特明就讀的大學,和特明壹樣成為著名病毒學家杜爾貝克的研究生。師生合作研究發現了病毒的致癌機制,* * *獲得了197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以上事例充分說明了科普工作對於培養壹流科技人才的意義,同時科普工作對於培養國民科學素養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壹時半會兒根本改變不了,所以我們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而我們的科普場館應該肩負著不同於學校的科技教育功能。
結論:同學們,不知不覺,時光飛逝。“泛舟科海”主題活動即將結束。但是請不要忘記,科學是壹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好消息的同時,也制造了壹些麻煩,如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社會問題。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關註科學進步,投身科學創造,但也不能缺少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