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讀完《先學習》之後,我再也沒有興趣讀書了:壹紙荒唐之言,壹把迂腐之言。這是我看完之後的想法。後來,我看到張中行先生說,讀了大約100頁的《論語》,我決定不再讀了。好像BOC先生比我更有耐心。季峻說,妳不要忙著評價,妳咬著牙讀完整本書也未必這麽說。我說,第壹塊臭死了。妳想吃第二塊嗎?如果第壹米就吃沙子,那整碗飯還會有飯吃嗎?季峻還表示,南懷瑾在講話中透露,有些內容是“方便的”,沒有必要深究其細節。我說,且不說文章的措辭,(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他這樣解經也是他的風格。)義的考證錯誤層出不窮,根本不方便。文章中如此多的錯誤,並不會使壹切眾生受益,反而會誤導孩子。季峻笑了:有多少錯誤?我說:發現壹百個錯誤問題不大。季峻說,那妳就寫吧。因為這句話,我硬著頭皮開始讀這部“宏偉的傑作”。看完《為了政治》這篇文章,我趕緊向季峻承認錯誤:“我錯了。”“怎麽樣?”“不是壹百個謬誤,是壹百多個謬誤。”於是就有了這個標題,也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需要說明的是,南老師在這本書裏有太多非常規的驚喜之詞。作為壹個學者,只要言之有理,沒必要說三道四。這裏我想指出的是那些明顯的傷。當然,對於壹些可以討論的事情,我也會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知者決定孰是孰非。
在討論中,主要篇幅將是南的原話,這也是無奈之舉。我的評論在括號裏。如果讀者擔心我斷章取義,可以參考原文。南先生的作品在當今世界是出類拔萃的,在網上很容易找到。
前言
“至於孔子學說和《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區,只要不被曲解,就永遠具有堅不可摧、不朽的價值。
(關鍵是不要“曲解”)
“我說,比如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從舊文學作品變成了白話文。它的功能是什麽?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目睹了教育、知識和吸收世界知識的普及,這不可否認地促進了家庭的進步。但是對於中國文化,從此斷絕了。原因是什麽?中國文化庫存裏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幾千年的文化通過古文保存下來。至於接受過白話文學教育的學生,他們看不懂古文,當然開不了這個倉庫。所以,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他們不得不止步於此。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自有定論。經過十幾年的“白話文教育”,我還能看古文,現在中學語文課本將近壹半是文言文。從南先生對《論語》的解釋可以看出,他是五四運動的“受害者”,因為他的古文是很難恭維的。)
“壹百年前,英文和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不區分男女。
(這是事實嗎?到底什麽是“不分男女”?英國確實有古英語,但壹百年前的英語普通人是聽不懂的。太誇張了。)
“比如馬桶,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小時候是‘方便’,後來是‘解手’,現在是‘頭號’。看看吧,幾十年來變化很大。所以我們看資料的時候,覺得五四前後的白話文簡直不可理喻。在現在的文章裏說不好嗎?太好了。好嗎?看完文章,價值就完了,大部分沒有保留價值。
(這是南懷瑾的邏輯,“它很好”,但“它沒有保留價值”。白話文運動不到百年,有自己成熟的過程;文言文沒有變,否則朱為什麽要費心註釋《論語》?南先生壹定認為大部分文言文都是有價值的,可惜歷史似乎不這麽看。)
“唐宋以後,中國文化,如果要講儒釋道,就會成為三大商店。佛教就像壹個百貨商店,那裏有各種各樣的百貨商店,什麽都有。如果妳有錢有時間,妳可以去購物。.....道教就像壹個店鋪,沒病可以不去,有病就要去。.....儒家孔孟思想是糧庫,是要天天吃的。”
(這是全書中比較新穎的比喻,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比喻並非南首創,而是借用了《老殘遊記》。第九回:“儒釋道如三鋪面,立了三個牌子,其實都是雜貨,生活用品都有。但儒家的店鋪更大,佛道的店鋪更小,無所不包。”)
“要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演變,不僅要明白今天為什麽會這樣,還要知道未來要怎麽做。這些都是目前很重要的問題,所以要研究四書。”
(北宋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是“壹套四書治天下。”厲害!)
"南宋以前,四書沒有使用他的註釋."
南宋以前有“四書”之說嗎?)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孔子在《易經》和《列傳》中就有兩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早就有人指出,《易經》的系辭部分,無論思想還是體例,都不可能在孟子之前。)
“現在我的想法中,有許多地方非常大膽地推翻了古代的說法。現在我覺得論語是分不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壹篇文章。在我們手裏的這本書裏,我們現在看到句子裏有壹個圓圈,這個圓圈起初被如松打破了,後來變成了壹個教條,是不能打破的。況且整個二十部論語連在壹起,就是壹整篇文章。”
(真的很“大膽”。問題是,有沒有這樣的文章?妳只要看看《論語》中孔子的無數次出場,就知道是不是文章了。當然,也許這裏的“文章”用了南懷瑾的定義,這也可以說得過去。把不同時代、不同場合、不同事物的文字放在壹起組成壹篇文章,真是妙不可言。這樣看來,毛主席語錄是壹篇文章,牛津校訓是壹篇文章,幾乎是中學生寫的名句分類詞典也是壹篇文章。因為南先生有這樣的觀點,所以在下文中,他為了證明每篇文章中的幾十句話是壹篇有承上啟下的文章,尋找“草蛇灰線”,這對於他的家鄉來說,確實很難。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經常在班級聚會上玩的壹個小遊戲。我們每隨便寫壹句話,就把它串聯起來。這真的是壹篇文章,充滿了幽默。看《論語》,我們也會有這樣的“享受”,但南懷瑾先生不會認為這是遊戲。)
“邊學邊學”部分
“邊學邊學”側重於時間的“時”和見習的“學”。"
(經常是“什麽時候”?)
“因為孔子的時代只有幾百萬,這幾百萬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各家的精英。那是壹股難以置信的力量。"
孔子真的有三千弟子嗎?讀鐘的《石三九》就知道,古語“三”“九”多為虛數,所謂三千弟子,三千弟子,三千美人,多如牛毛,只有書呆子才會當真。)
"尤其是軍事科學專家魯茲."
(“君子死必加冕。”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我寧死也不投降。看看魯茲是怎麽死的,妳就知道他是不是軍事專家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要怕不知道,慢慢就知道了。這是很遠,這是遠離空間區域。孔子的學問,直到五百年後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大有提升。董仲舒弘揚儒學,司馬遷寫史記,非常推崇孔子。這次相隔多遠!這五百年壹直很孤獨,所以我知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原來孔子的“遠”有這麽深刻的含義,不僅僅是指空間,尤其是指時間。如果他的家鄉說“我要吃飯”,不要簡單的理解為他餓了。他這裏的吃,既可以理解為吃物質的食物,也可以理解為吸收精神的食物。弗洛伊德的理論流行的時候,很多人喜歡解釋壹切。魯迅說,小孩子撅著嘴,是吃東西喝牛奶,不是接吻。另外,董仲舒配做孔子的朋友嗎?孔子是群和;董仲舒在幕下講課,學生們連妳的面都很少見到。子不講奇,不講厲害,不講神;董仲舒談災感。讓他們牽著手,感謝妳的想象力。)
“孔子最重要的作品是《秋》,他寫《秋》之後最重要的兩句話是《知我者秋》和《非我者秋》。”古往今來,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讀,都很曖昧,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澄清了。為什麽?從民主時代開始,大家都指責孔子幫助專制皇帝,因為專制皇帝的思想體系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思想精神的部分
(1,五四以來,關於《秋》作者的文章很多。孔子從來不是魯的歷史學家。他有什麽權力,甚至有能力做壹個魯史家?《論語》中把傳說當成史實的並不少見。2.毛澤東可以說,“認識我們的都是文革有罪的。”不難理解當代。只有孔子如此著迷,以至於在2500多年前就成了先知。直到這個民主時代,人們才因為“尊君”而“罪”了他,打死我也不信。)
“由此可見,孔子回魯講學傳道,是在培養後輩。就像我們的心壹樣,他害怕這條生命線,這根根,在他死後會失去。像我們現在這樣,對青年學生,拼命告訴他們,讓他們跑壹代。”
(拼命?不要想盡辦法毀了中國文化,想妳的孩子,對吧?)
“《大學》是曾子寫的。它原本是記錄中的壹篇文章。後來到了唐宋時期,就被拔了出來,改成了四書之壹。”
(唐還是宋?眾所周知,《四書》是南宋朱所著。)
“我們親眼所見。幾十年前,這壹趨勢得以保留。即使壹個學生獲得了最高獎項,官方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當我回到我的家鄉,我看到我的老師,他既沒有名氣也沒有地位。學生應該向他鞠躬,就像他們當老師時壹樣。學生對老師就是這樣,老師也要對學生終身負責。”
幾十年前,妳親眼見過冠軍?老師和學生壹生都要對彼此負責。這是南懷瑾對師生關系的看法。如果下面正在聽的同學向他鞠躬,應該是他最驕傲的事情。可惜時代真的不同了,世界真的“下”了。)
“舉個特殊的例子,我們明明看到了明朝的方孝孺。後來,當樂迪想殺他的時候,他為了做壹個忠臣,不怕死。他說頂多滅我九家,永樂要殺他十家。添加的家庭是他老師的家庭,認為老師沒有教好他。”
(“嘉根”明明是方的學生,方孝孺老師卻冤枉了他。如果他小心的話,他會讓南·懷瑾先生摧毀這個家族。)
“在文學界,有三種方式:壹種是“君道”,講的是如何領導,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當好分管領導,甚至如何當好班長。這些都是“君道”。二是“臣之道”,意思是如何做壹個忠誠的下屬,如何幫助壹件事。其次,“師道。”
(70年代的南先生還在說君臣老師,對傳統文化涉獵很深。)
“既然我們來了,那就值得研究。今後如何建立,如何復興固有的尊師重道精神,都要註意。如今尊師重道只是壹個數字。真正尊重老師的是小學生。我想妳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小學讀書,回來就會把老師說的話講出來。前幾年教師節,孩子回家給老師錢表示敬意,說要給他50塊錢。孩子肯定說不行,這是要老師賠100塊錢的。這種東西到了中學就淡了;.....知識越高,越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對當今中國文化的極大諷刺。”
(老師還是要被尊重的,但是小學生開關“老師說什麽”。如果他們不尊重老師,他們就會盲從。“敬老師錢”顯然是壹種變相的賄賂,尤其是把錢和學生的座位表現掛鉤。如果妳看看臺灣作家王鼎鈞的《崔門三記》,妳會對“尊師重道”的惡習有更生動的理解。現在的老師都是拿工資的專業人士,不像孔子那樣需要學生的培養來支撐。)
“壹兩年前,有個年輕人,天生(沒教養)孝順。他為了孝順,做了壹些小事,觸犯了法律。對於這樣壹個孝順的人,從心理和道德上來說,我們覺得這“不是罪”,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療,得到了金錢,觸犯了法律。這情有可原。”
為了壹個“高尚”的理由而違法是情有可原的。這是南懷瑾先生的觀點。在生死抉擇中,高力的妻子也應該免於受賄罪,因為她想到了自己傻傻的女兒,體現了壹種崇高。)
“君”字,“君子所能為也”,是推翻過去孔家店的現實。他們認為這是壹種專制思想,是壹種把持帝王和獨裁的古老教條。事實並非如此...中國文化中的“君”字,並不是皇帝專用的詞。比如我們以前給同行寫信,很難叫他先生或者兄弟。甚至壹位老師也給他的學生寫信。老師很謙虛,稱學生為“某某先生”。如果君子代表皇帝,那就是“某某皇帝”,好嗎?沒有這回事。在我們中國文化中,字母通常被稱為敬語。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是朋友還是同事,他對妳的感覺是好的,他了解妳,認識妳,覺得妳要幫他。但如果妳同意,他是壹個紳士。既然答應了幫朋友完成壹件事,就要守規矩,盡全力擡轎子。如果妳答應了,妳就會遵守諾言。"
(“精彩解釋”,沒人傻到把“某某君子”理解為“某某皇帝”。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君是世界上對彼此的尊稱。但這句話的語境是孔子的陳述,而不是懺悔。《論語》中,要麽“君子”壹起用,單獨用君時,除非指對方,否則指的是君。如孔子所言“易帝有君,不如夏亡。”“妳的使節到了,我事以忠誠。等壹下。另外,我也沒把“君”當“朋友”。)
“所以中國文化毀了自己。”
(看看論語,我更相信這個。)
”所以“沒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是什麽?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認為任何人不如自己。壹個是自重,(?)下壹句是對家的尊重。既然要自尊,就要同時尊重每個人的自尊。”沒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不要覺得妳的朋友不如妳,沒有朋友不如妳。”
語法不清楚。如果把“無”當成“不思考”,那“思考”是什麽?這簡直就是壹句不講道理的話。關鍵是妳不知道怎麽把朋友當動詞。這不是勢利。當妳把“沒什麽”說成“沒什麽”的時候,還是表示“沒什麽不如妳的朋友”,和傳統的解釋差不多。這壹節重點講君子要什麽,不要什麽,“沒有”壹點都不和諧。)
“對於五經來說,在經典詮釋中,每本書的精髓都是用短短幾個字來表現的。以現在的白話文為例,每句話只要幾個字,就能拿到好幾個博士。”“小題大做!雖然,從16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到現在什麽都有涉及,說明了這壹點,壹篇博士論文就可以寫完。但在古代,不過是幾個字而已。”
顧只寫了幾個字,因為他寫不出更多。如果妳不相信我,請用小刀在竹簡上刻字試試。所以古代能救就救。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多的誤解。文言文不是好東西。)
古語“誌”意為“意誌”,包含思想和態度。.....所以“父在守其意”這句話的意思是,當父在面前時,言行要壹致。就是父親不在面前,背著父親的背,甚至父親去世,都要言行壹致。"
(我借用壹下張中行先生的評論:“即使是中學生,在'有'和'無'對立的情況下,也不會弄錯,但這個南懷瑾,居然把'有'理解為'在前'、'不在後','誌'與言行壹致,也吸收了現代女性平等的精神。除了‘父親’還有壹個‘出櫃’,真的是不可思議。" )
“再看看結婚儀器。過去,我崇拜天地和我的父親。後來改成文明結婚,新娘穿白色衣服。這是我們過去的哀悼;還有壹個伴郎,莎拉的花姑娘,她以文明的方式結婚了。接下來法律問題,寫婚約,蓋兩章,加證明,很有準備離婚的味道。”
(好像過去媒人的話,父親的命令,轎子婚禮,紅布蓋頭的婚姻更可取。)
“不會寫信,不懂長相,不懂進退,不知道座位是上等還是下等。”
(看看梁實秋小品《謙虛》裏那個懂得“進退”而拼命讓座、打掉門牙的人,就知道在中學裏有個座位有多重要了。)
”所以,中國文化的先行者王之道“是美的”。最了不起的是,我們的文化建立得比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任何壹個家族都要早。”
(四大文明古老。從時間上來說,他們好像沒有排在中間第壹吧?)
"學習中國文化,孔子編纂的《史記》是必不可少的."
(《紀》是孔子編的?沒聽說過!我覺得是基於《史記·孔子世家》中“是記敘文傳”這句話。為了擡高孔子的地位,我恨不得把壹切都壓在孔子身上,不顧文史常識。)
“事實和中國哲學思想都收錄在《易經》等書中,而且是最多的,但需要大家努力整理。”
(“和最”是指字數還是內容?希望不是自大。)
“有正道”,這個“道”指的是學習和修養。那麽“道”在哪裏呢?古書,書皆“有道”,
(典型的“南派”解釋。“道”就是說的“書”。古代漢語中有這樣的說法嗎?按照傳統的解釋——不能是“道德”嗎?)
"子曰:"賜之,然後可以談詩!“孔子說妳懂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讀書讀詩了。”
(“會說詩”就是“可以開始讀了”“可以開始讀詩了”。詞要讀,要說,詩要說,要作書作詩。關於“和”應該怎麽說?妳能翻譯“我可以和妳討論詩歌”嗎?)
“我們知道,在文學領域,中國文化有壹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總的來說就是所謂的語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到了清代,我覺得是對聯,特別是像中興的名家和左,把對聯發展到了最高點。我們這幾千年的文學形式演變大概就是這樣。”
(漢賦吧?清代對聯最高的是誰?現在談文學史還不晚。)
“成為政治家”那部分
“子曰:以德治國如北辰,居其所,群星* * *。北鬥七星是在過去發現的,
現在是西方指大熊座的時候了。.....過去,偉大的將軍必須知道天文、地理和壹切,才能帶兵。因為天文學在軍事上很重要,以行軍為例。如果過馬路,不用儀器也能辨別方向。我曾經有很普通的文化,現在我們對固有的“天文學”壹無所知。我們不能不關註這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西,壹定要撿起來。.....壹年四季,天體星座的運動仿佛聽從北鬥七星的指揮,跟隨它,繞著它旋轉。不僅壹年四季,每個月北鬥七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壹樣,整個天體隨時都在運行。每天十二點,北鬥七星的方向也在變化,而且是萬億年的固定變化。不會錯,也永遠不會錯。"
(這壹段體現了《論語》的風格。我們分段說:1,北辰是北極星,不是北鬥七星;2.大熊星座是兩個概念。其實北鬥七星只是大熊星座的肚子和尾巴,不是大熊星座的場合。3.壹個將軍必須要有很多知識,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麽都能帶兵”就有點神奇了。普通人也可以根據星空辨別方向,似乎不需要精通天文。南先生這樣說,也許是因為言情小說看多了;4.的確,我們對古代的天象有詳細的觀測記錄。比如歷史上哈雷彗星每次出現,它的祖先都有記錄。不幸的是,他們從來不知道這是同壹顆彗星。另壹方面,壹生只見過壹次的Inghaley成功計算了它的軌道並預測了它的周期。因此,似乎沒有必要“找回”我們的“固有天文學”;5.“這是幾萬億年,壹個固定的變化,不會錯。其實永遠不會錯”,典型的玄學。大爆炸理論告訴我們,宇宙每時每刻都在急速膨脹,幾千年前和幾千年後的北鬥七星絕不是這個形狀。也許正是出於這種“固定”的觀念,南先生才如此崇拜《論語》和古人。)
“剛才提到,中國文化最早發展的是科學,科學中最早發展的是天文學。要談世界科學史乃至科學史,首先要研究天文學。要說天文學,中國的天文學是三千年前發展起來的。在世界上,它是第壹個。”
(“論科學,必先研究天文學”,壹個獨特的見解。)
"道家莊子說,"壹場颶風,始於平梅之末"。颶風在粵語和閩方言中是臺風,但在西方也是臺風。我們看到臺風的強度那麽強,但是它起來的時候,我們只看到水面上壹片浮萍的葉子,動了壹下,緊接著壹級壹級的出現,逐漸變大,變成了臺風。”
(拜托南老師,來點常識如何?臺風並不是像妳說的那樣神奇的成形。臺風的故鄉在太平洋,不像浮萍。)
“或者,坐在家裏掉了壹塊錢,這是意外?但是因為他坐在家裏,錢掉下來他就撿了起來!他出門不在家坐坐,掉下來的錢就不是他的了。”
(精彩邏輯!以此類推,凡事皆有必然,世上無偶然。南先生,佩服!的確,科學家們創造了很多“事故”這個詞。)
“三百首”是指中國文學中的《詩經》,是自周以來數百年間,各個家族(地方單位)的老四的作品。
(《詩經》不是孔子編的。孔子可能對《詩經》的音樂編排有所貢獻,這在文學史上早有定論。所謂孔子刪詩,無非是想擡高孔子的眷戀。況且詩經也不全是老四的作品。)
《詩經》中的其他三類作品,壹類是“賦”,意為直接敘述。其次是“比”,如看到大雪,就想起北方的家鄉,……”
(1,“其他三種形式”,與前面的雅頌相比,仿佛詩經被分成了六類。2.看到雪就想起家鄉,所以“興”不是“比”。“興”是壹抹風景,是因物而起。“比”是壹個比喻。常識!)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政治家都是偉大的詩人和作家."
(又壹個“壹切”!)
“因為我們是雪莉,中國作家是哲學家,哲學家是作家。要理解中國哲學,必須把過去五千年的書都讀完。”
誰能「讀完五千年所有的書」?似乎古今中外都沒能理解中國哲學。悲傷的丈夫!)
“什麽時候會有明月?向天要酒,不知今夜是何年?”難道不是哲學問題嗎?宇宙從何而來?皇帝今晚吃西餐還是中餐?
(南老師壹解釋,我就明白了,這是壹個哲學問題。就最後壹句,能不能少點這種無聊的插科打諢?)
"文史不分:中國歷史學家都是偉大的作家和哲學家。"
(“都”和“都”。)
"政治和政治之間沒有區別:偉大的政治家就是偉大的作家。"
(另壹個“都”。)
“咱們有個粗豪漢高祖,他也會有個‘大風起雲飛揚,魏家海歸故裏’。“先別鬧了!如果沒到那個位置,也許會是:“臺風來了,瓦片被吹掉,雨水順著我的往下漏!"因此,偉大的政治家必須具有真誠的詩感. "
(……)
“到了六十歲,問題又來了。孔子六十歲前耳朵怎麽了?耳穴發炎了嗎?"
(《南方幽默》)
“要想了解中世紀政治形態的變化,就必須讀‘十環’或‘三通’——總綱、總綱、總綱。”
(“三通”指的是通典(唐度友)、通誌(南喬)和文學通考(段林)。妳創造了通賢和通考,真的很好。)
”孫萌問我關於孝道的問題,我對他說,“沒有違反。”是孟的綽號,因為他在當時的王朝中有相當的地位,在政治上是壹個很好的人,所以孔子非常尊重他,只叫他的綽號。
(孫萌是復姓,不是姓。原諒我的無知,但是在秋天,有數字嗎?)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經常講孝道,尤其是儒家。編輯四書五經,加孝二雅,集十三經系列。”
十三經都是講孝道的?)
“世界上最有知識的人從來不寫任何東西或寫壹個字。他們的思想和理論都是學生寫的。像釋迦牟尼和耶穌壹樣,學生寫的是東西,而不是自己。但是班裏的兩個聖人就慘了,最慘的是孔子。學生不怎麽寫,老師寫東西是為了表揚學生。.....今天我們知道顏回,孔子在作品中也經常提到他的得意弟子。”
(南先生把《論語》當作孔子的著作,並非誤以為然。他在這本書裏不止壹次這麽說。)
“子曰:故知新事,可為師也。從課文來解釋,大家都知道,意思是古為今用,可以在家當老師。按照表面文字的解釋,就是這樣。事實上,我們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要知道過去,比如中國的歷史,以後的五千年,二十五大史。”
(從“遠”字可以想到很久,從“理”字可以聯系二十五史。南先生可謂壹以貫之。“所以”應該說是“過去”,“新”應該說是“現在”,我學會了。)
“討論這四種,如果用現代職務分類的科學作為博士論文,至少可以給他寫兩百萬字。但我古文化喜歡簡潔,幾百字的文章就解決了。”
(難怪他的《論語》,解釋幾千字,需要寫1000頁。按南先生的說法,應該寫壹萬頁。在《論語》中,這種對中國古代文化“似樸”的贊美隨處可見。問題是,為五四“切斷文化命脈”而痛心疾首的南先生,為什麽不用“簡單”的文言文寫出他的代表作呢?)
子曰:由!妳知道什麽?壹個人真正的知識在於認清自己知道什麽,不知道什麽。妳是本名,而魯茲的本名是鐘友。“教”字下面要有壹個小標點符號,表示教育教學。
(斷開“教”,這還是句話嗎?)
特別是古代的文章,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說出來的,可以連在壹起,但還能是壹篇曲折、講究結構的文章,其文學價值不簡單。
(但這種文學價值需要既“大膽”又深究過去的南懷瑾先生去發掘。“真的不簡單”。)
“現在是1974年,也就是20世紀。我們現在用這種西方語言來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是相當可悲的。壹個祖父不應該和他的孫子平行,不應該抹去自己的歷史。”
(用AD就是抹去自己的歷史,也就是祖孫並行,真的很“痛苦”。但是,西方現在用的是阿拉伯數字。他們也感到失落嗎?也許只有患了自大狂的人才會那麽在意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