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載火藥配方的第壹本書是在八世紀和九世紀寫的。書中說“用硫磺和雄黃、蜂蜜燒硝石”會出現“燒手、燒臉、燒房子”的現象。這裏的“秘密”應該是蜂蜜。蜂蜜加熱後可以變成木炭。硫磺、硝石和碳混合在壹起,就是火藥的配方。
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實踐的結果,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經用於軍事。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率軍圍攻,引鄭(帶兵火燒,燒龍薩滿,引壯士先登城,被子急)。這裏所說的(飛火)是指(火炮)和(火箭)。(火炮)就是把火藥做成環形,點燃吊線,用投石機扔出去;火箭就是把火藥球綁在箭下,點燃引線,用弓射出去。到了宋朝,戰亂不斷,加速了火藥武器的發展。北宋政府建立火藥作坊,陸續制造出以燃燒性能為主的火藥箭、火炮等武器,以及霹靂、霹靂等爆發力強的武器。南宋1259年,制造了壹種以巨竹為槍管,內裝火藥的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了青銅鑄火制,稱為(將軍銅)。這些武器都是由火藥爆炸驅動的,在戰爭中已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是南威火槍和魏碑火藥箭。
12和13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隨後傳入希臘、歐洲乃至全世界。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推動了經濟、科學和文化的發展。直到14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才有火藥和火器的使用記錄。
1,來自煉金術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政策中就有記載,煉丹師給景王獻長生不老藥。漢武帝也夢想“長命百歲,長見識”,向百姓要丹藥,招募方士,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壹種潮流,流行開來。歷代都出現了方士,也就是所謂的方士。煉丹師的目的是找到長生不老之藥,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煉金術流行了壹千多年,最後壹無所獲。但煉丹術中使用的壹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體現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火煉丹”。和火藥的發明有直接關系。所謂“火煉丹”,就是壹種無水加熱的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的火法,壹般包括:煆燒(長時間高溫加熱)、熔煉(加熱幹物質)、灸(局部烘烤)、融(熔化)、抽(蒸餾)、飛(也叫上升,即升華)等。這些方法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也是煉金術這種愚蠢職業發明的基礎。方士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挫敗感,讓方士不得不反復實驗,尋找新的方法。這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火藥發明之前,煉金術已經獲得了壹些人工化學物質,比如硫化汞。這可能是最早的化學合成產品之壹。
壹個煉金術士著了火,啟發了人們認識和發明火藥。
2.火藥的發明
煉金術士雖然掌握了壹定的化學方法,但他們的方向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所以火藥的發明具有壹定的偶然性。
煉丹師通常在使用前將硫磺、砒霜等毒性兇猛的石藥“蹲伏”,“蹲伏”即投降。失去或降低毒性的過程稱為“降火”。初唐名醫、方士孫思邈在《單晶硫磺法》中寫道,將硫磺和硝石磨成粉末,放入銀罐或沙罐中。挖壹個坑,在坑裏放壹個鍋把坑弄平,四面填土。把三個沒被蟲子吃掉的皂角壹個壹個點著,然後放入鍋裏,用硫磺和硝石燃放煙花。煙火燒不著的時候,把炭炒到三分之壹的炭滅了,再退火,等混合物涼了再服,就把火制服了。
中唐時期,壹個叫清的人在《明礬降火法》中提出了壹個降火方子:“硫磺22兩,硝22兩,馬兜鈴半個。對了就是結尾,混好。挖個坑,把藥放進鍋裏,和地面平齊。放壹塊熟火,大理石大,往裏壹放,煙就漸漸起來了。”他在孫思邈的方中用馬兜鈴代替皂莢。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
所有潛火的方子都含碳,硝石要加在硫磺裏,硫磺要加在硝石裏。這說明煉丹師有意讓藥物燃燒,以去除其劇毒。
雖然煉丹師知道硫磺、硝酸鹽和碳混合點燃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采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藥物著火引起丹房起火的事故還是經常發生。《太平廣記》裏有壹個故事,講的是隋朝初年,壹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壹位煉丹的老人。那晚住在那裏。杜春子半夜醒來,看到高爐裏“紫煙穿屋”,房子突然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師在準備易燃藥物時的疏忽造成的。還有壹本煉丹術的書叫《真元妙道簡介》,裏面也講到用硫磺、硝石、雄黃、蜂蜜煉丹中的火,燒人的臉和手,直上屋頂,燒房子。這本書警告煉金術士要防止這類事故。這說明唐代的方士掌握了壹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磺、硝酸鹽和碳可以形成壹種高度易燃的藥,稱為“火藥”,也就是火藥。因為火藥的發明,在自制丹配藥的過程中,壹度被視為藥物。《本草綱目》中提到火藥可以治瘡、癬、蟲、濕、疫。
火藥解決不了長生不老的問題,還容易著火。煉金術士對此不感興趣。火藥的配方從煉丹師轉移到軍事家手中,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之壹。
3、火藥的應用
唐代的火藥
在火藥發明之前,火攻是兵家常用的攻擊手段。當時,在火力攻擊中,使用了壹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把油脂、松香、硫磺等壹些易燃物質綁在壹支箭上,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燒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藥代替普通易燃材料,效果會好很多。在火藥發明之前,投石機經常被用來投擲石塊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藥發明後,用拋石機投擲火藥包,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陸貞《九國誌》記載,公元(10世紀)年間,鄭率軍攻打(今江西南昌),“起兵”在城內焚燒龍族薩滿。這可能是最早的用火藥攻城的記錄。
宋代火藥
到了宋代,火藥武器發展迅速。據《宋史:士兵的故事》記載,公元970年,兵部命史鳳吉生入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綁壹個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射出箭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身為士兵的神威隊長唐宓將自己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獻給了宋朝廷。在1002期間,冀州永璉將石浦制作成火箭、火球和其他火器並進行表演。
火藥武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壹系列的變化。從使用冷兵器過渡到使用槍械。武器中使用的火藥的原始形態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吳要》中記載的早期火藥武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武器的範疇。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漸利用了火藥的爆炸特性。
混有硝酸鉀、硫磺和木炭粉的火藥稱為黑色火藥或褐色火藥。這種混合物非常容易燃燒,而且燃燒得相當劇烈。如果火藥在封閉的容器中燃燒,就會爆炸。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固體火藥本來很小的體積突然膨脹到幾千倍,然後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的燃燒和爆炸特性,可以制成各種火器。北宋使用的用途不同的火藥武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制成的。蒺藜火球和毒煙球是爆發力比較低的槍械。北宋末年,也出現了爆發力比較強的火器,如“霹靂”、“霹靂”。這種火器主要用於進攻或防守城市。公元1126年,李剛防守開封時,以雷霆之勢炮轟退金軍之圍。金與北宋的戰爭,進壹步完善了火炮。震天雷是壹種鐵火器,也是壹種鐵殼的爆炸武器。這種武器是元軍在金朝進攻南京(今河南開封)時使用的。《金史》對霹靂的描述是:“火藥爆炸,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以上。人與牛皮皆破而無痕,甲與鐵皆透。”這個描述可能有點誇張,但卻是火藥威力的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依賴於火藥的研究和生產。《吳藥》中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唐代火藥中硫和硝酸鹽的含量是壹樣的,是1到1,宋代是1到2,甚至接近1到3。類似於後世硝酸鹽占黑火藥四分之三的公式。在火藥中加入少量輔助成分,是為了達到易燃、爆炸、中毒、煙幕的效果。火藥是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曾公亮在1044的《吳京通論》壹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用不同的輔料來達到易燃、易爆、釋毒、煙幕的不同目的。
到了宋代,由於戰亂不斷,對火器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宋神宗,設立了壹個軍事裝備監督員,負責全國軍事裝備制造。軍器監雇了四萬多名工人,監分為十個車間,每個車間都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書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壹次日出,弩火藥箭7000支,弓火藥箭10000支,蒺藜炮3000門,皮炮20000門”。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
管狀火器出現於南宋,火槍發明於公元1132年。火槍是用壹根長竹竿制成的。先把火藥放在竹竿裏,在戰鬥中點燃火藥向敵人噴射。我老派的時候用的是“二十多支長竹火槍”。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制作火槍,用粗竹筒制成。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它只能噴出火焰來燒死人,火槍配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射出“子巢”。“子巢”是原子彈。火槍開創了用管狀火器發射射彈的先河。現代槍支是由管狀火器逐漸發展而來的。因此,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壹次偉大飛躍。
火槍也叫火槍,所以可能是用竹筒做的。《永樂大典》中引用的《行軍指南》壹書提到,宋朝守城時,用火管殺死登城之敵。元明時期,這種原始的用竹筒制成的管狀火器,用銅或鐵制成,鑄成大炮,稱為“器”。
1332青銅器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帶有銘文的管狀火器。
明朝
明代在作戰火器上發明了多種“多管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了32支箭的“壹群蜜蜂”;可以射出多達100支箭的“百虎共跑箭”。明朝燕王朱迪(後來的明成祖)和皇帝文健在白溝河作戰,曾經使用過“蜂群”。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管齊射火箭,堪稱現代多管火箭的鼻祖。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當時的水戰中使用了壹種叫做“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器能在水面上飛三四尺,遠至二三裏。這種火箭是由竹子和木頭制成的。龍形外殼上綁著四個大“火”,腹部藏著幾個小火箭。大“火”點燃後,箭體被推飛,“像壹條火龍出水。”火藥燃盡後,點燃腹部的小火箭,從龍口射出。命中目標會讓敵人“燒人燒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此外,書中還記載了具有壹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胚胎導彈,如“神火飛鴉”。“神火飛鴉”是用薄薄的竹棉紙糊成烏鴉形狀。它裝滿了火藥,由四枚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桶並聯火箭,工作原理與當今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非常相似。
隨著火箭的發展,人們有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據史料記載,14年底,明朝壹位勇者坐在放有當時最大的47枚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壹只大風箏,試圖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自己的飛翔夢想。雖然這是壹次失敗的嘗試,但萬虎被譽為第壹個乘火箭飛行的人。為了紀念壹萬個家庭,月球上的壹座環形山以壹萬個家庭命名。
火藥對人類的影響
據宋代陸貞《九國誌》記載,公元(10世紀)年間,鄭率軍攻打(今江西南昌),“起兵”在城內焚燒龍族薩滿。這可能是最早的用火藥攻城的記錄。到了宋代,火藥武器發展迅速。據《宋史:士兵的故事》記載,公元970年,兵部命史鳳吉生入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綁壹個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射出箭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身為士兵的神威隊長唐宓將自己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獻給了宋朝廷。在1002期間,冀州永璉將石浦制作成火箭、火球和其他火器並進行表演。火藥武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壹系列的變化。從使用冷兵器過渡到使用槍械。
武器中使用的火藥的原始形態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漸利用了火藥的爆炸特性。火藥燃燒時,會產生大量氣體和熱量。固體火藥本來很小的體積突然膨脹到幾千倍,然後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的燃燒和爆炸特性,可以制成各種火器。北宋使用的用途不同的火藥武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制成的。蒺藜火球和毒煙球是爆發力比較低的槍械。北宋末年,也出現了爆發力比較強的火器,如“霹靂”、“霹靂”。這種火器主要用於進攻或防守城市。公元1126年,李剛防守開封時,以雷霆之勢炮轟退金軍之圍。金與北宋的戰爭,進壹步完善了火炮。震天雷是壹種鐵火器,也是壹種鐵殼的爆炸武器。這種武器是元軍在金朝進攻南京(今河南開封)時使用的。管狀火器出現於南宋,火槍發明於公元1132年。火槍是用壹根長竹竿制成的。先把火藥放在竹竿裏,在戰鬥中點燃火藥向敵人噴射。我老派的時候用的是“二十多支長竹火槍”。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制作火槍,用粗竹筒制成。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它只能噴出火焰來燒死人,火槍配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射出“子巢”。“子巢”是原子彈。火槍開創了用管狀火器發射射彈的先河。現代槍支是由管狀火器逐漸發展而來的。因此,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壹次偉大飛躍。火槍也叫火槍,所以可能是用竹筒做的。。《永樂大典》中引用的《行軍指南》壹書提到,宋朝守城時,用火管殺死登城之敵。
元明時期,這種原始的用竹筒制成的管狀火器,用銅或鐵制成,鑄成大炮,稱為“器”。明代在作戰火器上發明了多種“多管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了32支箭的“壹群蜜蜂”;可以射出多達100支箭的“百虎共跑箭”。明朝燕王朱迪(後來的明成祖)和皇帝文健在白溝河作戰,曾經使用過“蜂群”。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管齊射火箭,堪稱現代多管火箭的鼻祖。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當時的水戰中使用了壹種叫做“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器能在水面上飛三四尺,遠至二三裏。這種火箭是由竹子和木頭制成的。龍形外殼上綁著四個大“火”,腹部藏著幾個小火箭。大“火”點燃後,箭體被推飛,“像壹條火龍出水。”火藥燃盡後,點燃腹部的小火箭,從龍口射出。命中目標會讓敵人“燒人燒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此外,書中還記載了具有壹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胚胎導彈,如“神火飛鴉”。“神火飛鴉”是用薄薄的竹棉紙糊成烏鴉形狀。它裝滿了火藥,由四枚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桶並聯火箭,工作原理與當今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非常相似。
隨著火箭的發展,人們有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據史料記載,14年年底,明朝壹位勇者萬虎,坐在放有當時最大的47枚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壹只大風箏,試圖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自己飛翔的夢想。雖然這是壹次失敗的嘗試,但萬虎被譽為第壹個乘火箭飛行的人。為了紀念壹萬個家庭,月球上的壹座環形山以壹萬個家庭命名。
早在八、九世紀,隨著醫學和煉金術的知識,硝酸鹽也從中國傳到了阿拉伯。當時阿拉伯人稱之為“中國雪”,波斯人稱之為“中國鹽”。他們只知道用硝酸鹽治病、冶金和制造玻璃。13世紀,火藥由商人通過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書籍了解了火藥。火藥武器通過戰爭傳播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火藥武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敘利亞戰爭中戰敗,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拔罐、火炮、雷電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了火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壹些歐洲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在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火藥武器。比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巴沙時就使用了火藥武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漸掌握了制造火藥和火藥武器的技術。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改變了戰爭方法本身,也改變了統治與奴役的政治關系”。“之前固若金湯的貴族城堡石墻抵擋不住市民的炮火,市民的子彈穿透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隨著穿著盔甲的貴族騎兵壹起滅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型精英火炮在歐洲工廠制造,裝備強大艦隊,起航征服新殖民地……”
中國的火藥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先驅作用:“現在已經不容置疑地證明,火藥是從中國經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再由阿拉伯人連同火藥武器經西班牙傳到歐洲的。”火藥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壹。
4.對外交流史
早在八、九世紀,隨著醫學和煉金術的知識,硝酸鹽也從中國傳到了阿拉伯。當時阿拉伯人稱之為“中國雪”,波斯人稱之為“中國鹽”。他們只知道用硝酸鹽治病、冶金和制造玻璃。13世紀,火藥由商人通過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書籍了解了火藥。火藥武器通過戰爭傳播到阿拉伯國家。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後,在農豐等地繳獲的工匠和火器全部被帶走,金軍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編入蒙古軍隊。次年,蒙古軍隊發起第二次西征,蒙古軍隊新編入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隊出征。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裝備著火器的蒙古軍隊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軍隊與3萬波蘭人和德國人的盟軍在東歐的瓦爾斯塔德平原上展開激戰。
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戈斯在《波蘭歷史》壹書中的記載,蒙古軍隊在這場戰役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器。波蘭火藥歷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壹座修道院裏,秘密描述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述,蒙古人從壹個木桶中成捆地發射火箭,因為木簡上畫有壹個龍頭,所以被波蘭人稱為“中國噴火龍”。
蒙古人消滅阿拉伯帝國後,建立了伊犁汗國。它迅速成為中國火藥等科技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裝備火藥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紮,給歐洲人提供了壹個窺視火藥技術的機會。
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敘利亞戰爭中戰敗,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拔罐、火炮、雷電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了火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壹些歐洲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在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火藥武器。比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巴沙時就使用了火藥武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漸掌握了制造火藥和火藥武器的技術。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改變了戰爭方式本身,也改變了統治與奴役的政治關系。之前固若金湯的貴族城堡石墻抵擋不住市民的炮火,市民的子彈穿透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隨著穿著盔甲的貴族騎兵壹起滅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型精英火炮在歐洲工廠制造,裝備強大艦隊,起航征服新殖民地。
火藥發明的意義
中國的火藥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作用:“現在已經不容置疑地證明,火藥是通過印度從中國傳給阿拉伯人的,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是通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的。”火藥動搖了西歐的封建統治,曾經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俠義階層日漸衰落!火藥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