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爾M1912又名斯太爾-科恩卡,是斯太爾於1911年設計的半自動手槍。它的機械結構最初來自羅斯-斯太爾M1907手槍。奧匈帝國軍隊在1912年采用它作為標準手槍。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塹壕戰的惡劣環境下仍能正常使用。
以多國裝備著稱的斯太爾M1912手槍的設計者是捷克的蓋爾·科恩卡(Gale Kornka)。他在多家輕武器公司工作過,參與過各種武器的設計,積累了大量的設計經驗。
從1890到1891,他設計的那根步槍參與了俄羅斯軍用步槍的競標。雖然莫辛設計的M1891步槍最終勝出,但納甘步槍的彈匣結構被莫辛借鑒,最終該槍被命名為M18438。
從65438年到0897年,科恩卡開始設計自動裝彈手槍——那時候,這還是壹種新的設計。這項工作的成果是羅恩·斯太爾M1907自動裝彈手槍與另壹位設計師羅恩·斯太爾合作推出,使用8mm羅恩·斯太爾手槍。
這種槍最早由奧匈帝國的騎兵列裝,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部隊的自動裝手槍之壹。是在斯太爾兵工廠1908 ~ 1913,1911 ~ 1965438。壹戰後,M1907手槍作為戰爭賠償成為意大利軍隊的裝備,意大利軍隊壹直使用到1941年。M1907手槍組裝後不久,就暴露出壹些設計上的不足,主要是結構和使用復雜。
因此,科恩卡決定在原有自動模式和鎖緊機構的基礎上,研發更現代的自動裝彈手槍,改用9×23mm子彈,殺傷效果比8mm羅恩·斯太爾手槍子彈更強。
1910開始新槍的研制。為了縮短槍的總長度,科爾卡在開合過程中將槍管的旋轉角度減小到20度,通過縮短開合行程的長度來達到縮短槍總長度的目的。此外,還增加了保險機制,以提高安全性能。
起初,科恩卡的新槍並沒有引起軍方的興趣,於是斯太爾公司只好從1911開始將其作為民用型號生產,並命名為m 1911手槍。但在次年,也就是1912年,該槍被奧匈帝國軍隊采用。軍用型號定為M1912手槍,開始生產。直到1918年生產結束,* *生產了25萬支槍。
軍用型與民用型略有不同:民用型直接在袖子上加工瞄準鏡,而軍用型瞄準鏡是安裝在袖子前方瞄準鏡座上的獨立部件。
M1912手槍列裝奧地利軍隊後不久,就引起了其他國家軍隊的關註。比如羅馬尼亞1913開始訂槍;1913 ~ 1914年,智利陸軍也與斯太爾簽訂了訂單合同。
羅馬尼亞訂購的機型袖子左側有皇冠圖案和“M1912”標記,而智利購買的機型上刻有智利國徽和“智利武裝部隊”字樣。壹戰期間,M1912手槍的威力和可靠性也引起了巴伐利亞軍方的興趣。巴伐利亞軍事作為德國皇家武裝力量的壹員,在1916年與斯太爾兵工廠簽訂了10000件的訂單。
壹戰後,M1912手槍繼續在奧地利、羅馬尼亞、智利、波蘭、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軍隊中服役,經歷了二戰的洗禮。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法西斯吞並後,槍被德國法西斯警察定為制式武器。
因為當時德軍使用的主要手槍是9mm Barabellum手槍,所以在1940年,法西斯當局決定對60000支M1912手槍進行改造,換上新的槍管發射9mm Barabellum手槍。這項工作是由當時處於法西斯控制下的斯太爾兵工廠和毛瑟兵工廠完成的。
改裝型號的原生產批號被磨平,套筒左側標有“08”,表示只能發射9毫米Barabellum手槍子彈。槍的名字也被德國法西斯改成了“P12(8)”。
精品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部構造都相當不錯。首先,它的造型流暢,頗具現代感;其次,槍的尺寸比早期的自動裝彈手槍更輕更緊湊,握持舒適,便於攜帶。它的威力和可靠性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得到了認可。
但與同時期的另壹把名槍——美國柯爾特m 1911a 1手槍相比,M1912手槍盡管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仍然顯得暗淡而短命。要知道,美國的柯爾特M 1911a 1直到1980年代仍是美軍的主力裝備,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
M1912手槍壽命短,主要是因為固定彈匣使用不便,彈藥不夠普及。因此,二戰後斯太爾公司停止生產該型槍支彈藥,M1912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M1912手槍與同時期的其他手槍相比,具有相當不錯的戰術性能和人體工程學。該槍空載時質量為980g,長度為216mm,彈匣可容納8支專門為該槍研制的9×23mm斯太爾手槍。
M1912手槍的手動保險手柄位於套座的左後位置。將其拉到上部位置以鎖定套筒。
該槍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固定彈匣,頂部裝填子彈。8發固定彈匣位於手柄內,不可拆卸。裝填時,需要將套筒拉到後方位置,使套筒上的拋殼窗口朝向裝填前彈匣的上端。
裝彈時可以壹個壹個的裝彈,也可以使用專用的8發橋式夾,提高裝彈速度。當槍內彈藥耗盡時,空倉會將套筒鎖定在後方位置,方便快速裝彈。
但即便如此,由於固定彈匣的固有缺陷,這種槍的戰鬥射速也無法與可拆卸彈匣的手槍相比。
為了在不使用手槍時便於彈匣內剩余子彈的彈射,在槍柄左側的上部位置還設置了壹個擋子彈器。當套筒拉到後方位置,按下擋彈器,彈匣中的子彈會在支撐彈簧力的作用下彈出槍膛。如果沒有按下擋彈器,即使把套筒拉到後面,子彈還是卡在彈匣裏。
M1912手槍使用的9×23mm斯太爾手槍子彈質量約8g,采用鉛芯銅甲結構,圓頭平底形;銅彈殼呈直管狀,無凸緣和伯丹底火。使用M1912手槍時,初速約為340m/s,初動能約為420焦耳,與後來流行的9×19mm barabellaum手槍子彈初能相近,具有良好的止退效果。
壹戰期間,斯太爾推出了M1912突擊手槍的衍生產品,命名為M1912/P16連發手槍(Repeater pistol m 1912/p 65438)。
它有壹個16發,不可拆卸的彈藥盒。彈藥必須裝8發彈匣。它有壹個可拆卸的槍托和壹個安裝在手柄右側靠近扳機的減速器。(向下拉是半自動,向上拉是全自動。其射速約為每分鐘800至1000發,重量約為2.6磅。它是1916年研制的,被認為是世界上第壹把突擊手槍。但是斯太爾* * *只做了960件M1912/P16。
doppelspistole m . 12,在槍托上增加兩支M1912/P16手槍改裝的沖鋒槍。然而,只有少數M12手槍在其退役前生產。
類型
半自動手槍、沖鋒手槍。
原產國
奧地利
制造商
斯太爾-曼利夏兵工廠
開發年份
1911年
生產年份
1912–1945
量
大約30萬件
重量
1.2千克(2.6磅)
全槍長度
216毫米
輥身長度
128毫米
子彈
9×23毫米斯太爾(奧地利)
9×19毫米Parabellum(德國)
螺栓
短行程後座
初速
375m/s(Hiltenberg生產的9mm斯太爾子彈采用115格令(7克)全金屬裝甲戰鬥部,初速1,230英尺/秒(370米/秒),動能388英尺lbf (526焦耳))。
有效範圍
50米
彈藥供應模式
8發內置彈匣需要填彈匣條。
視力
鐵機械瞄準器
用戶國家
德國、意大利、智利、波蘭、匈牙利
服務記錄
壹戰和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