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音樂家?
姓名: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生日:1770 65438+2月16星座:射手座出生地:萊茵河畔離法國不遠的城市地位: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盡妳所能去做好人,愛和自由比什麽都重要,即使妳忘記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相。”——貝多芬(關於1792的筆記)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1827)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壹。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聖”。貝多芬1770 65438+2月16出生在萊茵河畔離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在佛蘭德家庭,壹個音樂家庭。他的祖父名叫盧特維克,是波恩宮管弦樂團的團長,父親是壹名酗酒的男高音。他的母親是壹名女仆,是壹名廚師的女兒。貝多芬從小就顯示出他的音樂天賦。他的父親渴望把他培養成像莫紮特那樣的天才。從小就把他關在家裏拉小提琴,或者強迫他整天在大鍵琴旁邊練習。八歲時,他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他這壹時期的音樂教育壹直很亂,很不系統。12歲時,他已經能夠自由演奏,並擔任管風琴手聶飛(克裏斯蒂安·戈特洛布·尼夫,1748-1798)的助手。這時,他開始正式向聶飛學習音樂。聶飛是壹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他開闊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讓他熟悉了壹些德國古典藝術的優秀範例,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目標的理解。貝多芬正式的學習和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飛的悉心教導和訓練開始的:聶飛還帶領他從65438年到0787年在維也納教莫紮特。莫紮特聽了他的演奏後,預言貝多芬有壹天會震撼世界。貝多芬到達維也納後不久就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他不得不立刻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直到1792年秋天父親去世,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是莫紮特已經死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獲得了維也納最傑出演奏家(尤其是即興演奏)的稱號。後來,他先師從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約瑟夫·海頓,1732-1809),後師從申克、阿布利斯伯格(約翰·阿爾布雷特伯格,1736-1809)和安東尼奧·薩列裏(安東尼奧·薩列裏,65438)。他通過與波恩知識分子布雷寧的交往,接觸了當時許多著名的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裏受到了“颶風運動”思潮的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經成熟,但在革命年代迅速發展。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進步的思想給了他很多啟發,奠定了他人文世界的帷幕。他信奉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人自由,痛恨封建專制的壓迫。雖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著名作曲家生活在相近的時代,但貝多芬的思想顯然與海頓、莫紮特不屬於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受辱。雖然他偶爾被激怒,但他總是聽天由命。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很少能讓他興奮,他的音樂也始終與鬥爭絕緣。莫紮特的精神痛苦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於反抗,寧願貧窮也不願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背後,往往能感受到壹絲痛苦、憂郁和悲傷。只有貝多芬,他不僅憤怒地反對專制的封建制度,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1782-1792)的創作多為小型鋼琴曲、二重奏、歌曲等。可以說這壹時期他還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的前十年(1792-1802),著名的作品只有《悲愴》、《月光鋼琴奏鳴曲》、《克羅齊小提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此期間,他對社會政治問題有了進壹步的認識,也能實現他試圖探索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成熟期,這壹時期後來成為他的“英雄時代”。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緩慢,但實際上非常平穩。他直到三十歲才寫出第壹部交響曲,但是莫紮特在這個年齡已經寫了大約四十部交響曲。貝多芬壹生坎坷,晚年失聰。他從1796開始,26歲的時候就開始覺得聽力越來越弱,但直到1801,他才確信自己的耳疾是不治之癥,並把這件事告訴了朋友。然而,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克服了他個人的痛苦和絕望——苦難成為他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壹個精神危機的高峰,貝多芬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始譜寫他樂觀向上的第三部《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精神的轉折點,也標誌著他“英雄時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逗留的後期,由於歐洲正在經歷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也就是梅特涅反動統治特別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出現了暫時的衰落(1813-1817)。從1818開始,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後十年(1818-1827),他仍然以巨人般的毅力寫出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盡管他已經完全失聰,健康惡化,生活貧困,精神備受折磨。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逝世;他死時沒有壹個親人陪在他身邊,但同月29日下葬時,形成了壹個彌撒波。所有學校停課以示哀悼,兩萬人護送他的靈柩。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列爾·巴切(1791-1872)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棺材上,我們只能對他說,他完成了壹項偉大的事業...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偉大的作曲家之壹,他的創作體現了他的巨人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形象可以用“穿越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他的作品氣勢磅礴,樸實而有特色,音樂內容豐富,容易被聽眾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歡樂、鬥爭和勝利,所以它總是激勵著過去的人們,鼓舞著他們的鬥誌,甚至在現在也讓人感到親切和鼓舞。貝多芬的作品,如《第九交響曲合唱》、《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三、四、五帝鋼琴協奏曲》、《月光音樂》、《悲情鋼琴奏鳴曲》、《莊嚴彌撒》等。,都是擺脫古典主義,表現自由熱情的優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