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
陳每天早上六點鐘做早操。在熱氣騰騰的體育館裏,她壹遍又壹遍地從10米的跳臺上騰空翻轉,最後壹頭紮入水中。“有壹天培訓的時候,領導告訴我,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了。”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回憶,“我當時驚呆了。”那壹年,她剛滿20歲。2012年,陳成功衛冕倫敦奧運會10米跳臺單人、雙人項目,以4枚金牌並列中國跳水隊金牌榜第壹名,與伏明霞、郭晶晶、吳並列。
新賽季全國人大和國際跳水界重叠,陳不得不壹邊開會壹邊訓練。直到去年退役,回憶自己的演出經歷,“沒能全程出席”是她最大的遺憾。
“兩會期間,焦點不在我身上。不像奧運會,大家都盯著我看,怕他們出錯。”在陳的心目中,參加兩會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緊張。“洗頭,洗臉,穿幹凈衣服。”陳選擇了壹件樸素的黑色禮服,登上了前往人民大會堂的大巴。“以前來這裏參加奧運表彰會,主要是領榮譽,心情很輕松,但參加兩會就像上了壹堂嚴肅的政治課,讓人覺得對社會更有責任感。”
陳因傷“畢業”後,轉入象牙塔。她有壹張傲人的體育成績單——14歲成為世界冠軍,19歲成功實現大滿貫。23歲的她超越師姐吳和體操運動員鄒凱,成為中國奧運史上最年輕的“五金之王”。但很少有人知道,長期的訓練讓她頸椎損傷嚴重,時不時的針刺般疼痛,左手三根手指麻木。站在10米的跳臺上,看著壹灘清澈的水,陳每次跳前都暗暗祈禱,“千萬別受傷”。
然而,她還是壹次次走上講臺。“如果我放棄了,我會拖累整個團隊。那時,我決定參加奧運會。如果我換個人,又得重新配對,我可能拿不了冠軍。”擔心受傷和競技水平的瓶頸是運動員陳每天面臨的問題。當她進入高校,她需要從壹個強化訓練的狀態到壹個完全學習的狀態,這對於錯過了最佳學習年齡的陳來說並不容易。但她願意面對競技體育之外的世界,嘗試運動員身份之外的更多可能。
“現在很多人關心的不再是金牌,而是體育精神,這是體育人的正能量。”但在陳的詞匯裏,正能量不等於“雞湯”。“以前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妳會羨慕很多人,但是當妳最終站在高處的時候,妳會發現,只要妳肯努力,肯努力,妳就能實現這個目標。當然,有天賦也很重要。”
退役後的陳選擇了轉型當教練,但更多的運動員退役後依然深陷迷茫,而且大部分都在青春年華。“運動員每天訓練都很辛苦,要克服很多傷病。競技體育很殘酷。不是每個人都能站在頂端。更多沒有取得成績的運動員,退役後甚至得不到保障。”因此,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陳的建議包括“增加少數民族體育的參與度”和“妥善安排退役運動員”。
進入高校後,陳對有了新的體驗。她建議提高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基礎文化知識的學習。“其實現在招收退役運動員的學校很多,但真正有時間學習的人並不多。”陳心想,如果以後有機會,他不僅要為運動員而戰,還要為年輕人說話。“我希望我們能改變大家對90後的印象。90後的我其實很體諒別人,積極樂觀,愛幫助別人。我就是這樣的人。”
在陳看來,有時候年輕人看似直接的表達並不意味著“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相反,如果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關註社會,就能有更多的人理解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