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喊出的壹句口號,
已經成為近年來選秀節目中年輕女孩無法回避的潛臺詞。
唱歌跳舞的實力絕對是評判選手的第壹要務。
然而壹波過後,卻是壹地雞毛。
連某節目嘉賓LAY都感嘆:
“前面淘了這麽多浪,怎麽出好苗?”
同質化階段,篩選同類玩家,審美疲勞逐漸產生。
但舞臺並沒有死,它有了更多的變數。
7月4日,丹琳在社交平臺上宣布退役。
字裏行間都有無奈和不舍。
為什麽?
對於運動員來說,退役意味著離開自己為之奮鬥的領域,而這個領域真的很難得。
近年來,許多運動員選擇開辟新的場地。
例如,傅,壹個“野女孩”,不僅給她在中央電視臺的聲音,而且還告訴劉脫口秀。
張繼科從綜藝節目中展現了他的藝術能力感。
然而,觀眾鋪天蓋地的質疑就像壹條定律:
“無所事事,耽誤鍛煉,壹心賺錢”
但誰能想到,這些運動員不是機器,他們在為國爭光的同時,也是鮮明的個體。
即使在娛樂節目中,我也在用我的技巧向更多的觀眾傳遞體育精神。
自然,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丹琳在退役文章中把“體育場”這個詞放在雙引號裏了。
而這個“體育場”就是綜藝節目——《運動少年》
節目理念也值得玩味:
這壹次,不是表演,是體育場。
作為永久嘉賓,和傅、張繼科壹起參加。
細數下來,只有這個節目敢直接讓運動員當領隊。
然而,這壹次,他們不是主角。
在《運動少年》中,主角是33少年。
他們沒有流量,沒有話題,不會唱歌跳舞。
但是必須要登上舞臺才能比賽,而且是壹般的體育概念。
相信不僅觀眾會困惑,少年們也會困惑。
不過節目組考慮的極其周到。
比如第壹集《力量拉桿》就很有新意:
青少年兩端平衡裝置,拔河力量對抗,限時比賽時長。
據導演李超介紹,這些設備是節目組和國家體育局聯合設計的,絕對專業。
有了賽制,青少年自然不含糊。
185cm以上的平均挺拔身高,都是精挑細選的精英。
想象壹下那些選秀節目裏的少年海報。
我跑進了這個程序,但是我變成了這樣:
那什麽是“運動少年”?
我從他們的自我介紹視頻中找到了答案:
比如滿座的錢哲,不僅有9年的籃球訓練生涯,還是西南大學畢業的研究生。
徐誌濱,人稱美少年,健身5年,任CEO壹家公司的。
作為壹名國家壹級羽毛球運動員,董浩然是北體大的壹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既有陽光硬朗的形象,又有獨特的人格智慧,這是這群運動少年的統壹標簽。
當談到競爭時,
妳看到的只是壹種大汗淋漓咬牙切齒的狀態。
正如程序概念所說:
這壹次,不是裝的,是真的。
沒有了耀眼的聚光燈,青少年的真面目全都顯露出來了。
運動是汗水,是奮鬥,是放棄誰的信心;
另壹方面,青少年有壹種不加修飾的、新鮮的態度。
或許這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偶像”。
從2008年奧運會的全民運動熱潮到2020年的疫情。
體育經常被談論,但卻經常被遺忘。
有多少人辦了健身卡,只去過幾次就放在家裏吃灰,又有多少人忘記了曾經為國爭光的運動員。
選擇影視娛樂的方式向觀眾傳達精神沒有錯,但是這樣的機會真的太少了。
多年前,奧運冠軍田亮帶女兒參加壹個親子綜藝節目,被觀眾指責靠人氣賣人。
但是有多少體育節目能讓這些體育明星眼前壹亮呢?
來到2020年,來到這個“運動少年”出現的時間節點。
我們正在經歷另壹次洗牌,那就是選秀的文化侵蝕。
濃妝和刺眼的燈光模糊了選手的五官和節目背後的真相。
舞臺給了唱歌和跳舞的偶像。
隨著多少人的努力被拍攝下來,多少人的努力被遺忘。
《運動少年》裏這33個運動少年。
大部分是從事體育運動的運動員,也有熱愛運動的新青年。他們背後付出的可能比學員多,但他們缺少壹個展示自己的“競技場”。
正如丹琳所說:
期待領獎臺上的新面孔,總有年輕、熱愛、奮進的人。
這種精神正是中國當代青少年需要傳達的面貌。
節目中,有幾個運動員身份的少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國家壹級擊劍運動員張宇,他就是壹個天才的腦力選手,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擊劍冠軍。
比如籃球運動員葉,有10年的籃球專業訓練。
他們付出的汗水和那壹刻保持自律的精神都值得提倡。
如此血腥的競技節目,會讓體育少年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湖南衛視7月鎖定11,每周六晚22:00播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