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後期,出現甕棺葬。
作為甕棺的葬具的有罐、罐形鼎、甑、劃紋盆等,上面壹般扣置敞口缽、斂口缽、三足缽等,均是用來埋葬未成年的幼兒,這也許是出於對幼兒的特別關愛之故。後來葬小兒也有沿用翁棺的。
伊川土門等地區發現了成人翁棺,以伊川缸名之。這種缸直筒深腹,平底,有蓋,腹部和上腹部有3個鳥喙狀扳,便於捆梆。缸底有壹圓孔,系燒制陶缸前戳穿的,是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
總結新石器時代:
1.在中原地區,甕棺葬壹般適用於幼兒;是埋葬死去的幼兒時普遍使用的壹種埋葬習俗。然而在閻村類型卻出現了成人甕棺葬,成人甕棺葬均為二次葬。
2.幼兒甕棺葬的葬具壹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只有極少數為特制的葬具。閻村類型的成人甕棺葬為專門燒制的陶缸。甕棺的底部壹般鉆有小孔,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
3.無論是幼兒甕棺葬或是成人甕棺葬,隨葬品壹般較少,多則幾件,少則壹件,或沒有隨葬品。
4.甕棺作為壹種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壹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同的信仰和觀念,即靈魂不滅。
《禮記?檀弓上》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後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墻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後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根據《禮記》關於“殷人棺槨”的記載,過去壹般認為木棺的出現是在殷商時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已較早出現了木棺。
所謂槨,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所以人們往往棺槨並稱。棺的出現,同樣是為了更長時間地保護屍體的需要,不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還要層層套疊。棺外所套的大棺稱為槨,棺內所嵌的小棺稱為櫘,貼身之棺又稱為櫬。
周代不僅因襲了商代的棺槨形制,以木制棺槨作為主要的葬具,而且在商代的基礎上,更加完備,形成了壹整套嚴格的棺槨制度。據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但關於具體的制度,文獻記載各有不同。如《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鄭玄註:“諸公三重,諸侯兩重,大夫壹重,士不重。”而《莊子?雜篇?天子》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荀子?禮論》說:“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明清時候的棺木有個風俗。就是如果死的是家中未出嫁的女子。那麽家中再顯貴。也會不加任何陪葬品。
因為在明清的時候。未出嫁的女子死亡都被看成是壹種侮辱。所以家中都是簡單埋葬。棺木頭部鑲嵌銅鏡。壹方面是鎮住女子的靈魂。壹方面是壹種習俗。避免其他孤魂野鬼來到棺木中玷汙清白的小姐。
夭折的小孩子還不是成人,有的地方時用匣子裝著,不放過夜就埋了。
前面也有說過,還有的用個翁裝著也就埋了,但是這個就是因為省錢的緣故。
棺材的形狀主要分為二種,翹頭形與平直形。平直形棺材用料比翹頭形省壹些。翹頭形更費木材,它要用大塊木木材刨出彎形。所以有時要用五寸厚的板材。
妳問的翹頭棺應該就是翹頭形的意思。
而元寶棺也是這種形制棺材的別稱,兩頭翹翹不就是個元寶的樣子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