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元旦”壹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壹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壹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壹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壹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壹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