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壹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張良是代表投奔劉邦的功臣集團,如陳平、陳嬰、呂臣等。
韓信是代表諸侯王集團,如張耳、英布、彭越、韓王信等。
漢初功臣表的排名中,韓信原本是不在其中的,因為他是諸侯王,後來被貶為淮陰侯,才在其中,張敖也是壹樣,原本是趙王,被貶為宣平侯,才進入功臣表。
張良的排名在功臣表中低,主要是因為他不親近任何派系,他知道功高震主,劉邦給他的賞賜被他推辭了。
漢初十八侯,基本都是劉邦的元老集團,這是因為他們跟隨劉邦過程最長,功勞最多。
排座次的時候,群臣認為曹參的戰功最多,應該排第壹,事實也是如此,不僅在劉邦西進滅秦,還定三秦中,曹參的戰功是最多。
後來曹參跟隨韓信滅魏、滅趙、滅齊,韓信跟劉邦壹樣是總指揮,攻城掠地都是曹參做的,在諸將的眼中,曹參的功勞是第壹。
劉邦提蕭何為第壹,是為了壓制曹參這些武將,壹旦武將的功勞過大,劉邦也只能封王,蕭何是劉邦的元老集團的領袖人物,又沒有兵權,是最好的人選。
排功勞名次這種東西,最主要的還是平衡,劉邦排功勞封侯的時候,諸將意見很大,張良給劉邦獻計,先封劉邦最痛恨的人,劉邦封了最痛恨的雍齒為侯,才平息這場風波。
朱元璋封功臣其實和劉邦很像,徐達被稱為明朝開國第壹功臣,常遇春被稱為第二功臣,這兩位都掛了,朱元璋提李善長功第壹,他和蕭何壹樣是後勤總管。
劉伯溫在明朝的功臣排名也很低,因為他和張良壹樣懂得推辭,李善長不懂和蕭何壹樣,結果大家也知道了。
劉邦打完英布,剛完成統壹就掛了,沒有見到元老集團和呂氏集團相鬥的場面,要是像朱元璋壹樣長,免不了也是壹番。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人的排名,在劉邦心中應該是1、張良,2、蕭何,3、韓信,從劉邦提及這三人的順序可以看出。
畢竟張良多次獻計救劉邦的命,蕭何在關中給劉邦續命,韓信在齊地對劉邦見死不救,最後還想要劉邦的命,妳是劉邦妳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