襤褸篳路近義詞
襤褸篳路,[lán lǚ bì lù],意思是指穿著破衣,形容開創者的艱辛。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近義詞為篳路藍縷。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鄭國派大夫皇戍到晉國求援,並稱楚人很驕傲,現在出兵可以大敗楚軍。下軍副將欒書極力反對,說楚王滅庸以後經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記楚國先君若敖開創基業時篳路藍縷的生活。晉國出兵,結果被楚軍打敗。
擴展知識:
篳路藍縷(拼音:bì lù lán lǚ),是壹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左傳》。
“篳路藍縷”路:同“輅”,大車。篳路:柴車。藍縷:破舊的衣服意為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土地,形容創業的艱苦。聯合式,褒義,用於書面語,在句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也作“蓽路藍縷”“蓽露藍蔞”。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領兵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好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該何去何從呢?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谷和壹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雙方發生了爭執。
而此時恰好鄭國派大夫皇戌來到晉軍中,他說:“楚軍輕而易舉地獲得勝利,因此很驕傲;另外,現在他們人困馬乏,也沒有戒備。如果妳們出兵攻打,我們在壹旁協助,壹定能夠大敗楚軍。”先轂等人都覺得他說得有理。
可是下軍副將欒書卻極力反對。他說:“楚國自從滅掉庸國以來,經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記建設國家的艱難,要經常警惕禍患的到來。楚王還經常告誡百姓不要忘記,楚國先君若敖、蚡冒開創基業時駕著柴車、穿著破爛衣服開辟山林荒地的艱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這種種跡象看來,楚軍怎麽會驕傲呢?
師出無名就要打敗仗,我軍攻打楚軍,是我軍無理,楚軍有理。楚國國君親自統率大軍,晝夜警戒,嚴防意外,怎麽能說他們人困馬乏、沒有戒備呢?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為我們著想。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們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麽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