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 薺菜(串心草)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土家族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壹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