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不是陰歷,農歷和陰歷不是壹個意思。
農歷,其基礎歷法規則經歷多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1970年以來壹直延續至今。農歷是在夏歷(陰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從而形成的壹種歷法。農歷在民間通常被錯誤地稱作陰歷,其實它是屬於陰陽合歷。
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起草的國家標準《農歷的編算和頒行》,朔日為農歷月的第壹個農歷日,也就是說每個農歷月的初壹壹定是朔日。
每個農歷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變化周期,因此屬於陰陽歷中的陰歷部分。農歷中的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歸年周期,因此屬於陰陽歷中的陽歷部分。
陰歷在中國傳統歷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來安排的歷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壹年為十二個歷月的壹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與幹支歷中二十四節氣結合形成了農歷(漢歷),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
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近現代使用的農歷(漢歷)實際上是壹種陰陽合歷,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陰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球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壹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時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壹秒半(27.32日),為月球公轉壹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恒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繞日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壹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天),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壹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陰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