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張姓是壹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壹說是黃帝的兒子),是壹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 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 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少數民族賜姓改姓,元朝末年,有壹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壹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壹次戰役 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壹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 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壹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壹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壹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 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明代前朝,有壹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蔔,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 誌義。永樂八年(1410)張誌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後,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今岫巖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劄爾臺,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陜甘、湖廣等省 平章,並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後,其後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 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於東北,於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壹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壹政權後,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 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任岫巖防禦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 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他姓改姓:前涼王張天錫未稱王前就與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劉肅相友善,並依靠他們謀殺權臣張邕,謀殺侄子前涼王張玄靚,自立為王。為酬其功,賜二人姓張氏,視為自己的兒子,並依諸子之例,以“大”為字,改梁、劉二人姓名為張大奕、張大誠。
張姓的來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1999年中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世博園內立了《源於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於濮陽”。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根據1、 史實依據。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 依據當代研究成果.。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