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的意思是拜見、說明、請求,也指掌管晉見的近待、名帖等。
謁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出現了,《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沛縣當亭長時有壹次和朋友壹起到呂公家去賀喜,因為沒有帶錢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裝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壹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釋名》曰: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這詣就是漢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東吳將軍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謁。這三枚謁是用木片做成的,長24.8厘米,合漢代1尺,寬9.5厘米,厚3.4厘米,謁面頂部中央寫壹個謁字。
謁常見組詞
謁見、謁者、謁拜、謁覲、謁陵、謁聖、謁告、謁候、謁選、謁贊、謁薦、謁幹、謁雨、謁言、謁戾、謁讬、謁過、謁疾、謁奠、謁墳、謁府、謁辭、謁舍、謁歸、謁文、謁、謁款、謁急、謁假、謁環、謁刺、謁飡、謁禁。
謁敬、謁泉、謁索、謁問、謁托、謁漿、謁請、謁謝、參謁、祠謁、奉謁、婦謁、幹謁、過謁、版謁、诐謁、報謁、候謁、覲謁、交謁、摳謁、叩謁、旅謁、內謁。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