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財神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武財神趙公明、關公等;文財神為比幹、範蠡等。
除此以外,人們信仰的財神還有五聖、柴榮、財公財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等,其中文武財神、五聖的信仰最具廣泛性。
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道教主要把他作為財神來供奉,但他同時也是道教的護法四帥之壹,蓋因其曾為張天師守護丹室,後來民間還將其神像貼於門上,作為門神,鎮邪祈福,其所司之職中,除了有“除瘟剪瘧,保病禳災”壹項,還有“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之功能。
關於五通神
五通神又稱“五聖”或“五郎神”,據《茶香室叢鈔》載,唐代已有神仙五通不死之說。宋蘇軾曾有詩句“聊為不死五通仙”,宋代“五通”信仰甚為廣泛,而且十分復雜。
據《夷堅誌》載,五通神或形如五六歲小兒,稱“安樂神”,或能預蔔吉兇,民人尤其商賈多奉為家神,祈之頗多靈驗,民間對之還有許多別稱,或稱“木下三郎”、“木客”、“獨腳五通”,或稱“花果五郎”、“護界五郎”。
其信仰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尤其在江南各地,遍設五通神廟,香火綿延,其中以蘇州城西楞枷山上之五通廟最為著名,也有五通神起源於明初的說法,說明太祖伐陳友諒,陳亡兵士眾多,太祖曾夢見陳兵15人壹組要求撫恤,遂令江南各家均建壹座高壹尺五寸的小廟,以祀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