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五子良將是陳壽在《三國誌》中對曹魏五位大將的評價,而五虎上將(蜀漢)、江表十二虎臣(東吳)的由來也大致與此相同。但是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其實江表十二虎臣中是有降將的。但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投降並不是壹種十分不光彩的做法。相反,即使有些人成為降將,如果能夠遵循基本的道德秩序,他依舊能夠被當時的世人所尊敬。而諸國大將皆有降將的存在,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壹,分析諸將的個人品德習性。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而五子良將分別為張遼、月進、徐禁、張郃、徐晃;江表十二虎臣則指的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而在這些知名的將士中,有願意投降之人壹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所遵循的忠義至上價值觀。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知道,這些將士們都頗重忠義,無論在戰場中與敵人打的如何激烈,都是奉主之命,替主行事。而若是投降另擇新主,亦是為主行事而已。
如同蜀將馬超、黃忠,魏將張遼、張郃等,這些都是降將。他們因為自身的能力高超,使得原本的與其對立的敵人都對其欣賞不已,戰敗之後不忍殺害且欲招為己用。也正是因為他們所秉承的忠義性格,使得歸降之後他們也必然會盡心盡力的為自己現在選擇"明主"做事。因此來說,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有降將的存在是必然的。愛才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在對人才極其渴望的三國時期呢?
第二,分析壹國之君的知遇重視。《三國演義》曾多次提到這樣壹句話"擇木之禽得棲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足可以概括降將存在的原因。個人認為"明主"指的就是賢明善用人才的君主。而上文所提到的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降將西陵太守、折沖將軍甘寧就是因為不得明主而歸於東吳的。甘寧曾任蜀郡丞,建安九年歸順劉表,十年歸黃祖,而因不受劉表、黃祖二人的重視於十三年投於孫權。而此時的吳主孫權恰恰善用人才,充分的發揮了甘寧的武力空間,為吳國添了壹員大將。
而因為不遇賢明之主主動反叛者在三國時期也是不少。三國時,諸將士都將為"明主"肝腦塗地當做人生目標,但是若將士都可遇良主,也不會有降將的存在了。若無張魯的難成大事的推波助瀾及其部下的嫉妒,有著"錦馬超"之稱的馬超又怎麽會給劉備密書投降而後成為五虎上將之壹呢?而五子良將的張遼也是如此。呂布的蠻橫狂妄亦是將張遼送與曹魏的壹大助推劑。由此可知,壹國之君對將士們的知遇重視有多麽重要。
第三,分析三國時期的整體背景。眾所周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而此時三國之間的抗爭利弊,壹大因素就要靠比拼各國是否有得力的將士相助。而戰爭畢竟難免有勝有負,有死不足惜的將士,自然也會有投降的將士,更何況還有舌燦蓮花的謀士說客說服那些武將們歸順本主。"擇主之臣得遇明主"這壹句話在《三國演義》可是曾說服不少武將將原本敵對的"賊子"視為"明主"的。並且我個人認為,降將會比本國原本就從屬於本國的將士更賣力。因為他們需要戰功使自己的價值更大,也能夠使後來的"明主"摒棄偏見,從內心信任降將。
據《三國誌·魏書·張遼傳》記載: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張遼為何要數立戰功呢?其壹自然是上文提到的其的性格使然。其二也是至關重要的便是三國時期的整體背景使然。降將之所以產生,自然是因為有戰爭。三國時期漢室傾頹,魏蜀吳三國鼎立,曹操孫權劉備皆是人上人。或為爭權奪利,或為興復漢室,或為自保不受侵犯,都有對外開展戰爭的需要。既有了戰爭,那降將的出現不也是於情於理的嗎?
由這三種因素我們不難知道,在三國時期,江表十二虎臣中有降將的存在也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壹國之降將不僅僅代表著強者對自身的臣服,在某種程度上更是君主仁德惜才的象征。且降將並不壹定就是怯懦畏死之人,只要他們內心仍遵循著忠義道德的秩序,他們就仍然是當世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