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習俗?

壹、賽龍舟?

龍舟,顧名思義,是形似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首像個高高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有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同,槳數也不同,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參賽方式相同,則龍舟的尺寸必須相同。若為新船,則亦須舉行祭禮。

賽龍舟則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二、食棕?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壹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壹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壹節日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壹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壹天吃粽子。在這壹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三、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草、熏艾、菖蒲、藥水浴等習俗內涵是相通的。

四、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壹,端午這天是草木壹年中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關於洗草藥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五、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填充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壹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紮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壹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壹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壹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端午節習俗到處走,人們相互幫助溫暖心。歷史悠久,傳承下來的習俗研究,每年端午節,市民們熱鬧無比,做起粽子糕餅,遊山玩水撒豆稭,只為慶祝端午節,傳承深博的優秀文化。端午節雖然來去匆忙,但是它所付出的,卻是彼此相互溫暖的心,書寫著中華文化歷史上的光輝篇章!願每年的這個端午節,有更加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