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盧灣區興業路 76號(原望誌路 106號)。1921年 7月23日,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燼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劉仁靜、張國烹、陳公博、周佛海、陳獨秀指派包惠僧參加,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在此舉行中國***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
而後,又因有法國搜查人員介入,逮捕。會議被迫終止,轉至嘉興南湖壹艘船(紅船)上進行,最終圓滿落幕
擴展資料
上海是中國***產黨的誕生地。從1921年7月23日中國***產黨成立,到1933年1月中***臨時中央政治局被迫遷往瑞金,在這近12年的時間裏,除了有幾次短暫的遷離,中***中央領導機關及各級機構都設在上海。
毛澤東與上海關系密切,他壹生中到過上海五十余次。1919年3月,26歲的毛澤東首次來到上海,此後至1921年7月前,他又先後兩次來過上海。在楊樹浦碼頭,他送別友人;寓居安義路期間,他到老漁陽裏2號拜訪了陳獨秀;在半淞園,他與友人泛舟遊湖,逸興遄飛……
送別赴法勤工儉學青年身無分文來闖上海灘
1919年3月14日,26歲的毛澤東同壹批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由北京抵達上海,這是毛澤東第壹次來到上海。第二天,毛澤東與吳玉章參加了歡送首批赴法勤工儉學青年的活動,並在上海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號環球中國學生會門前合影留念。
3月17日上午,中國第壹批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89人(其中湖南青年43人),乘坐日本的“因幡丸”輪即將從上海楊樹浦碼頭啟航,毛澤東和吳玉章等壹起來到碼頭送行,同他們壹壹話別。毛澤東在碼頭許久地揮著手,望著輪船漸漸遠去,消失在視線中。△1919年3月15日,環球中國學生會送別留法學生合影。後排右壹為毛澤東
當時,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國內廣泛傳播,有誌青年紛紛要求去法國尋求救國之道,留法勤工儉學適應了這壹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會賢達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儉學在五四運動後短短壹年多的時間內形成全國規模的熱潮。
從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兩年的時間,***有20批學生赴法,約計2000多人,他們都從上海的楊樹浦路與大連路壹帶(原楊樹浦碼頭)和延安東路東端臨黃浦江處(原洋涇浜法國碼頭)啟程。
毛澤東第壹次來上海可體會到了“行路難”。當時,他只有到天津的車票,向壹位同學借了十塊錢,才買票到達浦口。在浦口火車站,他不僅身無分文,而且僅有的壹雙鞋還被賊給偷走了。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毛澤東在車站外巧遇壹位湖南朋友,他再次借錢買了新鞋以及到上海的車票,才完成這趟旅行。到了上海後,他才知道已募有壹大筆款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他回湖南。
1919年12月,毛澤東再次來滬,為赴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向警予、蔡暢以及蔡母葛健豪等送行。
青年毛澤東為何沒有出國?
關於毛澤東不出國的原因,後人有多種猜測。有說是因為語言和經費問題,也有說是因為母親與愛人,而毛澤東在他的回憶中,比較強調的是主觀因素,他認為留在國內探索有許多好處。
第壹,“看譯本較原本快速得多”,這不僅不影響吸收西方知識,還有利於在“較短的時間求得較多的知識”。
第二,“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
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壹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關系,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當時毛澤東認為對自己的國家知道得還太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
安義路63號
見證毛澤東人生的轉折點
1920年5月,毛澤東第三次來到上海,除了送別友人赴法勤工儉學,還參與了領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運動。他住在哈同路民厚南裏29號(今靜安區安義路63號)。6月7日,毛澤東在致黎錦熙的信中寫道:“京別以來,在天津、濟南、泰山、曲阜、南京等處遊覽壹晌,二十五天才到上海”。
安義路63號是壹幢沿街而建的舊式二層樓裏弄房子,磚木結構、坐南朝北。樓下是會客室兼飯廳。樓上的臥室有壹排臨街的長窗。室內放著兩張床,壹只茶幾和壹張桌子。桌上擺著粗瓷茶壺,茶杯及筆硯文具。和毛澤東同住的還有李思安、李鳳池、陳書農等人。
他們每人每月僅有3元零用錢,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四個人輪流做飯,常吃蠶豆煮飯,生活比較清苦。當時,毛澤東參加了上海工讀互助團,給人洗衣服。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訴說自己工讀生活困境:“因為接送(衣服)要搭電車,洗衣服所得的錢又轉耗在車費上了。”
毛澤東第三次在上海期間,每天都要閱讀各地的報刊和書籍。他還邀請十多位旅滬青年成立了“自修學社”,***同學習各種理論著作和外語。△ 安義路63號樓上臥室,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毛澤東在這裏發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會”,先後在報刊上發表《湖南改造促成會發起宣言》《湖南建設問題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決》等文章,開展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鬥爭,在當時的社會上已經引起了壹定的關註。
尤為重要的是,毛澤東第三次來滬期間多次拜訪陳獨秀,壹起探討馬克思主義。當時陳獨秀已將全國聞名的進步刊物《新青年》雜誌編輯部從北京遷到上海,並在此籌備建立上海***產主義小組,醞釀建立中國***產黨。
多年以後談到這段往事時,毛澤東說:“我第二次(應為第三次——編者註)赴滬時,我曾和陳獨秀討論我所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本人信仰的堅定不移,在這也許是我壹生極重要的時期,給我以深刻的印象。”“我壹旦接受它(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正確解釋後,此後絲毫沒有動搖過……1920年夏,我在理論上和某種程度的行動上,變成馬克思主義者……”
可以說正是在安義路這處舊居裏,毛澤東最終選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如今人們看到的毛澤東舊居,是翻新修繕之後的樣子:整體是坐南朝北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樓下是當年的客堂間,依然放著方桌和幾把椅子。在這棟舊居的展品中,還有毛澤東曾經使用過的“555牌”香煙盒、全套六冊《***產黨》月刊和建國之後批示文件用的紅色鉛筆、在人民大會堂壹號廳使用的瓷杯、瓷勺和瓷碟等。
毛澤東與半淞園的“壹面之緣”
留下尋求真理的足跡
半淞園,當年上海壹處有名的私家園林。由於臨近滬杭甬鐵路的南火車站,該園壹時遊人輻輳。園內有聽潮樓、留月臺、鑒影亭、迎帆閣、江上草堂、群芳圃、又壹村、水風亭等,長廊曲折環水……這裏貼近黃浦江,故將江水引入園中,以水為主景,並應唐代大詩人杜甫“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詩句,也就取園名“半淞”。
因緣際會,半淞園成為眾多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到此壹遊的必去之地。1920年5月8日,毛澤東與新民學會會員來到半淞園,他們泛舟遊湖,登高望遠,正當大家玩得興味盎然的時候,李思安女士說道:“我們還是選取壹個地方坐下來談壹談吧!”
他們選擇了壹個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擠坐在石凳上。在這裏,他們詳盡地討論了新民學會的任務、活動原則、入會手續等問題。會議認為學會應采取“潛在務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的態度,吸收新會員要具備“純潔、誠懇、奮鬥、服從真理”四項條件。在會內要養成好學的風氣。“半淞園會議”壹直開到黃昏,大家仍意猶未盡。會間休息時,參加會議的十二人“在雨中拍照,近覽淞江半水”。
1921年1月,毛澤東在長沙舉行的新民學會新年大會上“報告會友在上海半淞園討論的結果,……眾贊成上海的決議。”自此,新民學會由“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的初始宗旨,上升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論高度——正如1982年蕭三在回憶錄《人老心不老,願作老青年》中所言:經半淞園會議後,新民學會已初步孕育了“***產主義的胚胎”。
1937年的八·壹三事變中,半淞園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被夷為平地,壹派繁華盡毀,半淞園沒有再建。
新中國成立後,半淞園壹帶陸續興建南市發電廠、南市自來水廠、建設機器廠等,工廠加倉庫的新興工業取代了原有的小橋流水。
現如今,曾經的半淞園已成為上海世博園區的壹部分。壹座座極具藝術特色的環保建築,環繞在半淞園路、花園港路、南車站路壹帶,紅色舊址、創意園區並存。
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到上海出席了中國***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從此,青年毛澤東把自己的壹生與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緊緊聯系在壹起,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