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雞舍尖,妳可能有點陌生,但說到筆架山,大家都知道。其實,雞場澗和筆架山都屬於大武山山脈中的幾座高海拔山峰之壹,只是沒有筆架山那麽有名。
吉劍
吉劍和筆架山是泉港土嶺鎮和惠安紫山鎮之間的“界山”。1996年,為開發湄洲灣南岸,泉州擬將小厝開發區管委會分離出來(2000年成立泉港區)。
由於歷史原因,在泉港與惠安邊界劃定“分家”時,生生對筆架山和筆架山林場的劃分導致了今天的地域差異,令人遺憾(泉港與惠安對筆架山的爭議由來已久。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本文就不詳細解決問題了,大家可以自己動手)。
劍龍位於黃田村至班苓村的宋元古驛道中段嶺頭宮西側,主峰海拔647米。山頂上有壹個石頭村。由於年代久遠,村子的圍墻倒塌嚴重。由於整個石頭村被樹林和雜草包圍,無法得知石頭村的具體殘存情況。
據知遠在雞籠點實地考察,已發現石村依山而建,呈南北長條形,南北長約200米。就是山東側的懸崖,只有20米寬;東面是緩坡,寬約50-100m,有個寨子門,但已經塌了。下坡上有古驛道和嶺頭宮。而東面和北面的寨子墻的剩余部分是用石頭砌成的,剩余高度在1-3m左右。整個石頭村周長可達500米,規模在周邊同類村舍中,應該在平均水平以上。
劍龍石寨東側的巨石景觀
壹般來說,別墅根據用途可以分為三種。壹官寨,又稱軍寨,是封建王朝派兵鎮守壹方的軍寨,如東坑村、白水村等。史書上有記載,明朝時是個土防村。這種官村規模很大。
二是土匪村,地處偏僻,官兵難以到達,如呂王寨(見致遠之前寫的《探尋泉港神秘古山寨:這座土匪寨曾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滅村慘案》篇)。第三,村落,又稱守衛村,多為當地村落為防止土匪或士兵作亂而建。這類村落規模較小,平時無法居住。如郭溪山寨、橫溪寨等。(見致遠之前寫的兩篇文章《筆架山古驛道旁,再次發現壹座神秘古山寨遺址》和《探尋泉港古山寨之橫溪寨,仙姑娘娘護佑下的福建唯壹的蒙古族村寨》)。
然而這個雞籠尖上的巨大石頭村,致遠查閱了各種資料,史書上卻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很奇怪。吉劍石齋建於哪壹年?誰建的?目的是甚麼?
很多疑惑壹直困擾著致遠。直到這兩天致遠在班苓村搜索情況,才得知清朝時,有壹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首領,——年的邱二娘,在班苓村高明宮揭竿而起,發動了震驚朝野的農民起義。只有這樣,它才能與Jicoojianshi村連接起來。
邱二娘(1833-1855),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於壹個貧苦農民家庭,祖籍泉州河市(今洛江河市)。因為家境貧寒,邱二娘從小就被賣到惠安後龍鄉鳳味村(今泉港區鳳味鎮前亭村)。劉家是童養媳,婚前婚後都被婆婆和老公虐待過。
苦難的環境磨煉了邱二娘,使她特別叛逆,決心與封建制度作鬥爭。鹹豐三年(1853年)四月,林俊在永春郡起義。
林、邱二娘還在惠北筆架山高明宮插上起義旗幟,熱烈歡迎
在群眾的支持下,邱二娘壹直在惠北山區領導反清軍隊,清軍前來清剿。邱二年率領起義軍在廣西、班苓、宜賓等地作戰,大敗清軍(見誌遠之前寫的《探尋泉港神秘古山寨,曾為反清女首領邱二娘農民起義軍據點》篇)。
直到鹹豐五年(1855年)五六月間,邱二娘因叛徒告密,被清兵抓獲。被捕後,她遭受了嚴重的酷刑,但仍然忠貞不屈。
6月14日,邱二娘在泉州南院春節被處死,時年22歲。有歷史研究者把她列為中國歷史上裸女排行榜的第三位。
生為英國人,死為精神。邱二娘死後,她的人格被百姓神化,各地百姓在家中擺香案,暗中膜拜。清朝滅亡後,惠安、全州、仙遊等地的人們為邱二娘造像,稱她為“仙女阿姨”、“陸遊夫人”、“莊教母”。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邱二娘在班苓村高明宮造反,還在“石階小寨”建立了根據地。致遠猜測“石階小村”應該就是本文所指的雞籠尖石村,理由如下:
從班苓村到雞籠點,有壹條宋元時期的古驛道。爬山只需要半個小時。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快速轉移。班苓村位於雞籠尖山頂,俯瞰山腳,垂直落差超過300米。地勢險要,視野開闊,所以有“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的優勢。
在這裏建石頭村確實有先天優勢。不過雞籠尖和土嶺黃田村的距離有點遠。徒步爬山需要數百米,近十裏的山路異常艱難。另外,黃田村的祖先已經在村裏修建了黃田土樓和過溪山寨村加以保護,所以在偏僻的雞籠尖山上再建壹個村子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如果史書沒有記載的話,雞籠澗山寨應該是班苓村先民建造的村落。不過考慮到吉隆尖是泉港和惠安的界山,這個石頭村就暫時納入泉港古草堂。
邱二年在農民起義時的“石頭級小村”建立了根據地,但沒有提到雞籠和尖石村。但“石級”壹詞還有待商榷。
阪村至雞籠澗半山腰的嶺頭宮,原是宋元時期的古驛道,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石階。在當時石頭村的名字還沒有確定的情況下,以上善古石階命名村子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石寨是什麽時候建立的,是誰建造的,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應該不是邱二娘造反建的,而是邱二娘造反在班苓村興起的時候,只是利用現成的“石階小村”建立了根據地。
因為雞窩尖上的石頭村規模很大,邱二娘的造反隊伍最多的時候能達到幾千人,剛好可以駐紮在石頭村。如果是壹般的山寨,容納不了這麽龐大的團隊。
由於沒有第壹手的歷史記錄,我們也沒有從當地村民那裏了解到更多關於吉隆尖石村的情況,但我們擁有的史料確實有限。僅憑借致遠多年探索古山寨的經驗和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將吉隆尖石村界定為秋二娘起義根據地的三三五四“石級山寨”,或者是班苓村先民所建的村落,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如有不同意見的朋友。
這次能夠找到致遠背了很久的《基隆鑒識齋》。雖然過程有點辛苦,但也獲得了很多第壹手的圖片和資料,都是值得的。除此之外,之前發現的十余處山寨為人們所知,泉港越來越多的古山寨也在致遠對古山寨的執著探索中慢慢揭開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