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我國古代,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後為蒙,古的別稱。如:韃虜,舊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韃子,舊時漢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清末特指清,朝,統,治,者。
《篇海》同撻。《正字通》本作?。又?靼如起,地處契丹西北,族出沙陀別種。
靼:柔革。
《說文》柔革也。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柔革也。柔當作鞣。上文雲柔皮之工,謂治之使柔。此雲柔革,謂革之柔耎者也。從革。旦聲。旨熱切。十五部。旦聲在十四部。合音也。
撻:用鞭子或棍子打。
《唐韻》《集韻》他達切,音闥。打也,抶也。《書·益稷》撻以記之。又《說命》若撻於市。《周禮·地官·閭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註》撻,撲也。《疏》有失禮,輕者以觵酒罰之,重者以楚撻之。《儀禮·鄉飲酒禮》罰不敬,撻其背。又疾也。《詩·商頌》撻彼殷武。《疏》撻是速疾之意。《釋文》韓詩雲:達也。又弣側矢道也,以韋為之。《儀禮·士喪禮》設依撻焉。《註》今文撻為銛。又《崔豹·古今註》蛺蝶,江東呼為撻末。本從?。《集韻》或作?。原字誤從?作。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鄉 酒罰不敬。撻其背。周禮閭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故書或言觵撻之罰事。鄭雲。觵撻者,失禮之罰。觵用酒。其爵以兕角為之。撻,撲也。按鄭但雲失禮。許必系之鄉飲酒者,禮莫大於此。惟此可登時行觵撻也。從手。?聲。他?切。十五部。
韃靼:
古代部族名。也寫作 達靼、達旦、達怛。又稱達達、塔塔兒。本靺鞨別部。唐末始見記載。為突,厥,統,治,下的壹個部落,突,厥衰亡後,韃靼逐漸成為強大部落。兩宋、遼、金時代,又把漠北的 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汪古 部稱白韃靼。蒙,古,興,韃靼為蒙,古所滅,但仍泛稱蒙古為韃靼。元亡,其宗族走漠北,明 時又把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後裔各部稱為韃靼 。廣義的應用上,韃靼為中國北,方,諸,少,數,民,族的總稱。參閱《明史·外國傳八·韃靼》。 韃靼人壹名,最早於西元5世紀出現於遊牧部落中,其活動範圍在蒙古東北及貝加爾湖周圍壹帶。韃靼人與蒙古人壹樣,是使用蒙古語,在蒙,古,部出現前,塔塔兒(韃靼)壹詞代表說蒙古語的部落。13世紀初,這些蒙,古,突,厥,遊,牧,民,族的不同群體成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部,隊的壹部分,其後蒙,古,人與突,厥,人互相混雜在壹起,因而入,侵,俄,羅,斯和匈,牙,利的蒙,古,軍,隊,就被歐,洲,人統稱為韃靼人。 成吉思汗帝國解體之後,韃靼人特別同蒙,古,統,治,勢,力的西,部,政,權關系密切,該,政,權擁有俄,羅,斯,大,部,歐,洲,地,區,號稱金帳汗國。14世紀烏,茲,別,克,汗,時,這些韃靼人都改宗,遜,尼,派,伊,斯,蘭,教。14世紀末,金帳汗國在內有紛,爭,外,有,異,族的壓力下,分裂為幾個獨立的韃靼汗國: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均在窩瓦河畔;失必兒汗國位於西伯利亞西部;還有克裏米亞汗國。俄,羅,斯於16世紀將前三個汗國征服,但克裏米亞汗國則成為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附庸,直到1783年才為凱,薩,琳,大,帝並入俄,國,版,圖。原名為Tatar,本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壹。最早的記載見於732年突厥文《闕特勤碑》,稱Otuz-Tatar(三十姓韃靼),系概稱突厥東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語族諸部,當因其中Tatar部最強故有此名,大抵相當於漢籍中的室韋。735年的突厥文《伽可汗碑》還載有 Toquz-Tatar(九姓韃靼),謂其曾與Toquz-Oghuz(九姓烏古斯)聯合反抗突厥。8世紀中葉,九姓韃靼又與八姓烏古斯聯合反,抗,回,鶻,其活動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遊及其東南壹帶。此後,韃靼人逐漸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滲透;840年回鶻汗國的滅亡和回鶻西遷,為他們提供了更大規模地進入大漠南、北的機會,“達怛”之名開始出現在842年的漢文文獻中。唐末,漠南韃靼數萬之眾被李克用父子招募為軍進入中原,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權力角逐。同時,九姓韃靼則據有原回鶻汗國腹心地區鄂爾渾河流域。隨著韃靼人取代突,厥,語,族,部,落成為蒙古高原的主體居民,韃靼壹名也漸演變為對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語,族,部,落)的泛稱。韃靼之名,始見於唐之中葉。闕特勤碑之突闕文中有三十姓韃靼,Otuz Tatar九姓韃靼,Tokuz Tatar是為韃靼初見紀錄之始。按闕特勤碑立於開元二十年,則韃靼之名古矣。李德裕《會昌壹品集》卷五,有《賜回鶻嗢沒斯特勒等詔書》,末雲:“卿及部下諸官,並左相阿波兀等部落,黑車子達怛等,平安好。”又卷八,《代劉沔與回鶻宰相頡於伽思書》雲:紇扢斯即專使將軍踏布合祖雲,發日,紇扢斯即移就合羅川居回鵲舊國,兼已得安西、北庭、達怛等五部落。是為韃靼見於漢籍之始。時唐武宗會昌二年也。嗣於懿宗鹹通九年,從朱邪赤心討龐勛,僖宗中和二年,從李克用討黃巢,並有功。至後唐、漢、周,仍世入貢,故薛、歐《五代史》及歐、宋《唐書》並記其事,而歐氏於《五代史》並為達怛立傳。宋初太祖、太宗朝尚三次入貢,後為西夏隔絕,不與中國通。而兩宋人紀錄中尚屢見其名,乃《遼史·營衛誌》所記諸部族,《百官誌》所記屬國職名中,皆無韃靼;本紀中雖見三見“達旦”字,亦去其偏旁;《金史》乃並絕其跡。正史中至《明文》始復有《韃靼傳》,而《明史》之《韃靼傳》,實蒙古傳也。然則遼、金三百年中,唐宋間所謂韃靼者,果何往乎?觀宋元人之著書,知當時固有韃靼,其對遼金之關系,決非淺鮮,正史中必不容沒其事,而竟不概見,此讀史者當發之疑問也。以余之所見,則唐宋間之韃靼,在遼為阻蔔,在金為阻{革濮,右去氵亻},在蒙古之初為塔塔兒,其漠南之汪古部,當時號為白達達者,亦其遺種也。曷言乎韃靼在遼為阻蔔?在金為阻{革菐}也?《遼史·聖宗紀》開泰元年正月,達旦國兵圍鎮州,州軍堅守,尋引去。而《蕭圖玉傳》雲:開泰中,阻蔔復叛,圍圖玉於可敦城,勢甚張。圖玉使諸軍齊射卻之,屯於窩魯朵城。按《聖宗紀》,統和二十二年,以可敦城為鎮州,《地理誌》,鎮州建安軍節度,本古可敦城,則《紀》、《傳》所載地名既合,年歲不同,自是壹事;而壹稱達旦,壹稱阻蔔,是阻蔔即韃靼之證壹也。《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五)真宗鹹平六年七月,契丹供奉官李信來歸,言戎主母後蕭氏有妹二人,長適齊王,王死自稱齊妃,領兵三萬屯西鄙驢駒兒河,使西捍塔靼,盡降之。按《遼史·聖宗紀》,統和十二年八月,詔皇太妃領西北路烏古等部兵及永興宮分軍撫定西邊,以蕭撻凜督其軍事。十五年三月,皇太紀獻西邊捷,九月,蕭撻凜奏討阻蔔捷。而《蕭撻凜傳》則雲:十二年,夏人梗邊,皇太紀受命總烏古及水興宮分軍討之,撻凜為阻蔔都詳穩。凡軍中號令,太妃並委撻凜。十五年,敵烈部人殺詳穩而叛,遁於西北荒,撻凜將輕騎逐之,因討阻蔔之未服者。諸蕃歲貢方物充於國, 自後往來若壹家焉。撻凜以諸部叛服不常,上表乞建三城以絕後患,從之。考三城者,謂鎮州及防、維二州,皆在驢駒河西南,與西夏相去絕遠,是統和間太紀西征非討西夏而實經營阻蔔諸部,乃李信謂之西捍塔靼,是阻蔔即韃靼之證二也。而此事完全之證據,乃在《金史》。《金史·夾谷清臣傳》;北阻{革菐}叛,上譴責清臣,命右丞相襄代之。又《內族襄傳》:襄代清臣,遂屯臨潢, (中略)乃命支軍出東道,襄由西道。而東軍至龍胸河,為阻{革菐}所圍,三日不得出,求援甚急,(中略)襄即鳴鼓進發,(中略)向晨壓敵,突擊之。圍中將士亦鼓噪出大戰,獲輿帳牛馬,眾皆奔斡裏劄河,遣完額安國追躡之,眾散走。會大雨,凍死者十七八,降其部長,遂勒勛九峰山石壁雲雲。今按《元朝秘史》(四):大金因塔塔兒蔑古真薛兀勒圖不從他命,教王京丞相領軍來剿捕,逆著浯泐劄河將蔑古真薛兀勒圖襲將來。按王京者,完顏之對音,《聖武親征錄》、《元史·太祖紀》並記此事,皆作“丞相完顏襄”;浯泐劄河亦即《金史》之斡裏劄河(今烏爾載河),是二書紀事並相符合。而《金史》之阻{革菐}、《元秘史》謂之塔塔兒,正與《遼史·蕭圖玉傳》之阻蔔、《聖宗紀》作達旦者,前後壹揆;而塔塔兒壹語,為韃靼之對音,更不待言。故曰唐宋之韃靼,在遼為阻蔔,在金為阻{革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