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壹。在此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插艾葉、喝雄黃酒等習俗。傳說端午節起源於人們祭祀屈原。但妳知道其他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嗎?
端午節故事壹: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因躲避滅口之禍只身逃到吳國。後和孫武為吳國***事,差點滅掉楚國,並將楚平王的遺體挖出來鞭屍。吳王闔閭身後,吳王夫差登基。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提議“雞犬不留”,但夫差贊成媾和。隨後越國收買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賜他死罪。
臨死前伍子胥和人說,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國都東門上,他將親眼看著越軍滅吳。夫差震怒,將伍子胥的屍身裝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後人眷念伍子胥,因而開始泛舟投粽。
端午節故事二:紀念越王勾踐勾踐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吳越爭霸中戰敗之後,臥薪嘗膽十年之久,在範蠡輔佐下重整兵力,最終擊敗吳國。
在復國運動中,越人為了掩人耳目做了許多伶俐的安排,其中壹件就是以劃龍舟來操演水軍。吳國軍隊看到越人整日劃龍舟,還以為他們醉心生活享樂,不再懷有復國鬥誌。其實,越人這樣做正是勾踐的精心安排,不讓吳國覺察越國練兵的念頭。《越絕書》中對此有所記載。
據傳因為勾踐練兵采用的龍舟法幫助越人實現復國,後人就在端午這天專門設立龍舟賽活動,用來紀念勾踐的膽色和才智。
端午節故事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為了尋找父親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這天也投江自盡。五日後,人們發現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眾人驚詫不已。此事壹時傳為神話,縣府知事度尚為之立碑,又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從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鎮即更名曹娥鎮,殉父之江改名為曹娥江,人們自發捐資建廟慰其孝心。此後端午節也成為了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節故事四:紀念屈原公元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屈原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難以割舍自己的祖國,終於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後,抱石自沈汨羅江。
百姓聽聞後,組織人手劃船救援打撈,最終還是未能找到屈原的遺體。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河上劃船尋找屈原遺體,逐漸發展成了龍舟競渡。
百姓們又害怕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於是回家取米團擲於江中,後來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其實,不論端午節的源頭是什麽,端午節所紀念的對象是誰。這個節日都在歌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壹種端午精神,都值得國人稱頌。小夥伴們,妳們還了解其他的端午節小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