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壹年月色最明夜,千裏人心***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壹,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壹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壹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壹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壹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壹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系在壹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壹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月餅的制作,月餅的種類有很多種,如蛋黃蓮蓉陷、豆沙餡、黑芝麻陷、栗蓉餡等等,在此為大家分享我最喜愛的豆沙陷月餅的做法,其它陷的月餅的做法類似,相信妳很快也會很快學會,自己制作出好吃的月餅。
工具/原料
餅皮:面粉100g、轉化糖漿70g、花生油30g、梘水2g。
餡料:栗蓉與豆沙總***800g左右。
步驟/方法
轉化糖漿加梘水拌勻,加入花生油徹底拌勻。加入面粉切拌均勻,不要畫圈攪拌,以防面團出筋,拌好的面團應和耳垂差不多軟。
拌勻的面團裝保鮮袋中靜置至少1小時。期間可以分餡料,我的模子50g,皮餡2:8,所以餡料40g。皮靜置好後分成10g壹個。可以根據烤盤可放月餅的數量先準備壹次的數量,避免皮餡分稱好後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幹裂。然後取壹份皮,置於左手心,用右手魚際處按扁。
然後放上壹份餡,讓皮包裹住餡,壹邊轉動,右手食指壹邊往上搓皮,直到包住大半個餡,這時右手拇指食指圈住,用虎口處收口即可。手法沒有規定,看自己習慣,但整個過程要快,不能長時間在手中轉動。
收口完畢,可以看壹下哪裏有露餡,可以適當捏壹點皮修補壹下。然後稍微團成橢圓,放入模子中。(模子用之前洗凈晾幹後可以圖壹層油,然後用紙吸幹,這個配方油份較大,所以幾乎不用幹粉,直接壓模即可。如果怕粘,可以收口之後在面粉裏沾壹下,然後團壹團,抖掉多余的粉,模子中也可以倒入些幹粉,晃動壹下,然後倒出,使模子中有壹薄層粉即可)然後把模子摁在烤盤錫紙上,左手用力往下摁,右手按壓手柄。
壓出形狀後左手松開,左右晃動壹下,使餅坯留在烤盤上,提起模子即可。
烤箱預熱200度,放入烤盤(如果月餅有用幹粉,入烤箱前就要噴少許水,如果沒用幹粉,就不必噴水),約5分鐘定型,稍微有點上色後取出稍涼,刷蛋液(1蛋黃+1/3蛋清拌勻),刷蛋液時,刷子沾蛋液後,要用力在碗邊上潷掉多余的蛋液,然後輕輕刷過月餅表面的花紋即可,千萬千萬不可刷多了。
刷好蛋液的月餅繼續以170度烤15分鐘即可。另外剩余的皮我又烤了壹盤5個(圖左和右均為剛出爐的樣子)。月餅剛烤好餅皮是比較幹硬的,要有1-3天的回油期。壹定要徹底晾涼後再密封或裝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