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杏林"-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詞匯,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壹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醫技,與當時的華倫、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三國誌·士燮傳》註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藥丸壹粒塞入刺吏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 明。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壹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壹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壹個輕病,只須栽壹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壹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壹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余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壹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壹來,杏林壹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 話語來贊美象童奉壹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