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拼音的漢字:用、永、傭、詠、泳、擁、俑、勇、湧、癰、庸、雍
庸
庸拼音:yōng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庸”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壹種稱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義。戰國之間,“庸”所指的對象也發生了變化。在戰國時期的史料裏,“庸”有時指雇傭勞動者,這個意思後作“傭”。
庸由雇傭引申為用,使用則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勞、功績。後來“庸”又假借作疑問代詞,相當於哪、難道。在古代文獻中還與“誦”“墉”“賡”等字通用。
文字溯源
庸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構型尚不明確。壹種說法認為甲骨文字形上部為“庚”,下部為“用”。“庚”為樂器之象為鉦、鼓、鏞等,其說不壹,樂器可供使用,表示庸的本義與使用有關。“用”壹說像木桶,桶可使用,表示庸的本義與使用有關。
“用”也有表音的作用,庸與用並為喻紐東部。用為庸的源頭、聲首與初文,甲骨文已見之。商代庚與用兩個構件壹上壹下,兩相分離。自西周開始,用壹個通貫的直筆把上下連為壹體,壹直為後代所承用。
隸變後期才從庚部件頂部離析出壹個廣字,楷書最後作庸,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庸之本義蓋為人勞役所使用、雇傭,引申指仆役、傭工。又引申泛指壹般使用。
也有人認為認為“庸”本義是大鐘,是壹種打擊樂器,甲骨文中稱作“置庸”。由蔔辭“置庸”可知與庸兩種打擊樂器還可以配合演奏。當時還有新庸、舊庸、美庸的區別。字形以“庚”為形旁。
從庚,以示像鉦鐃類的打擊樂器;“用”作聲旁,表示音讀。或以為下部不是“用”字,而是放置大鐘的木座。壹般認為,商代的“庸”置於木座上,柄在下,口朝上敲擊演奏,但金文中的庸字為倒置形。
庸柄在壹上,庸口朝下,且庸的柄部位置有附著物,分置庸柄兩側,好似兩根繩子的牽拉懸掛狀,由此可見,庸極有可能為懸掛演奏。庸假借為使用之義後,本義為假借義所取代,分化出從金、庸聲的“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