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唐山皮影文化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壹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壹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出,征上述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壹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 唐山皮影唐山皮影 壹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雕,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壹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唐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為主,題材大多來源於歷史名著,主題積極向上,有的表現保家衛國的英雄,有的表現懲惡揚善的俠士,有的表現反抗壓迫的勇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唐山皮影其唱腔為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緊板、快板等,伴奏音樂主要是四弦、二胡、揚琴、大阮、嗩吶等,表現舞臺及各種戲劇人物的不同情緒唐山皮影誕生以來,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鼎盛時期,產生了壹大批優秀劇目和演員。可考的傳統劇目有280余出。主要有:《五峰會》、《小西唐》、《四平山》、《大金牌》、《卞梁 唐山皮影圖》、《花木蘭》、《全家福》、《喜榮歸》、《火焰山》、《盤絲洞》、《洞庭湖》、《三打白骨精》、《人參姑娘》、《鶴童》、《鶴與龜》、《劉胡蘭》、《沙家浜》、《杜娟山》以及表現現代生活的皮影故事。1963年應邀赴京演出,原文聯主席郭沫若、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文史館長溥儀觀看了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歷史上著名的演員很多,王華、張老壁、馮淩雲、聶春潮、孫兆祥、韓增、苗幼芝、鄭六傳、李紫蘭、曹輔權、梁玉亭、艾錫恩、康雅亭等30多人都是皮影發展史上有突出貢獻的演員。 唐山皮影是光影、美術、雕刻、舞蹈、說唱等為壹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足跡遍及中國東北、華北廣大地區,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近年來,有德國、法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來唐山研究考查皮影。唐山市皮影團也經常赴世界壹些國家和地區演出。 唐山皮影歷史較長,造型誇張。壹個人形分六部分,用鐵絲和絲線操縱自如,從造型看人物高額通鼻小嘴,頗典雅。明朝萬歷年間,灤州秀才黃素誌試不第,遠去關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黃秀才的仕途之心,卻成就了他創作影戲的藝術貢獻。飽學詩書,熟讀經卷,為他提供了創作的腳本,精通繪畫,擅長雕刻,轉化為壹個個精致的紙人兒。懷才不遇的黃秀才沒有想到,未能金榜題名的他從此會被永遠刻在故鄉人的口碑中,壹代代傳誦不衰。 編輯本段唐山皮影傳說 相傳漢武帝時,壹方士為解皇帝思念愛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 唐山皮影神石 ,刻成李夫人模樣,置於輕紗縵中,燈光下宛如李夫重現。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時期呈現出極其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地方藝術風格。飽汲灤河水滋養的唐山皮影是其中壹朵獨具魅力的奇葩唐山皮影制作工藝 如今刻影人兒的材料 已從素紙、五色蠟紙發展到羊皮、牛皮才驢皮、唐山皮影雕鏤精細,形象俊美,線條流暢清新,所選作雕刻的驢皮十分講究,只取驢前身的壹個部位,經過加工、上漿,壹張張透明度強、柔韌性好的原料就備好了。至今唐山還流傳著北山驢皮明如鏡的俗語。 皮子有了,下壹步該由皮影藝人來雕刻影人兒了。 尺把見方的驢皮在手,只見刻影藝人操刀在手,如筆走龍蛇,遊刃有余。皮影分兩部:人物和砌末。人物同插(頭部)和戳子(身子)組成。頭部有各色臉譜,如正面人物雕成鏤空臉,彎回形環勾眉眼,通天鼻梁,顯得俊朗、灑脫;反面人物則突出陰險狡詐的嘴臉,將眉目誇大,壹幅老奸 巨滑的壞樣兒;醜角在眼睛上加畫壹個圓圈兒,表示詼諧輕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醜的天下,角色相當豐富,雕起來要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精細活兒必須精細刀法,拉刀、推刀、回轉、頓挫、明刀、暗刀,真是刀刀準、快、穩。做好了的影人兒安上三根桿,不僅要靈活自如,而且要和生活中人的壹舉壹動相合,各種套路幹凈利落,其手上功夫著實了得。光會表演的影人兒是啞巴,需要不專門演員配唱。唐山皮影的發聲方法很奇特。演唱時,演員用手指掐著喉頭發音,經過擠壓後的聲音,具有壹種特異色彩,恰好與影人的形象和動作渾然壹體,形成唐山皮影戲的特殊風格。在其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名嗓不斷湧現,幾十年來,他們不僅發展了皮影藝術,更把唐皮影傳播到全國各地方及至海外,所到之處,盛況非凡,以致歐美、日本等國的人們將唐山皮影作為了中國皮影的代名詞。外來朋友們,最好去看看皮影,從這種承載了幾十代唐山人喜怒衰樂的戲曲形式中,感受那揮之不去的對生活美的追求唐山皮影影響 唐山皮影的劇目內容是深層剖析當地社會民俗民風、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歷代唐山皮影藝人對唱腔表演、舞臺道具的材料和技藝的改良與創新從未間斷過,這些經驗是今人和後人的寶貴財富。唐山皮影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贊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