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沒有二夾弦,就沒有我的壹切。”『非遺日記』

“沒有二夾弦,就沒有我的壹切。”『非遺日記』

坐標鎖定開封鼓樓區生產後街,前行百來米,壹座開封市二夾弦戲曲博物館靜靜的佇立在這裏,講述著這壹傳統唱腔的崢嶸歲月。

二夾弦——中國地方戲曲。主要流行於河南省東部及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壹帶。

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壹股馬尾拉奏。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二夾弦”。

因起源於民間流行的民俗小調,所以二夾弦在民間尤其是在鄉村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

時間回到三百多年前的清鹹豐初年,在山東濮州引馬集(今屬山東鄄城縣)有個叫白殿玉的窮秀才,因為擅詩詞,通音律,酷愛花鼓丁香,便常編些花鼓新詞,教妻子吟唱。

後來,他對花鼓小唱只配壹面凸肚腰鼓擊節伴唱深感乏味,常常研究如何改善,來壯其聲色。

因其妻紡棉時常哼曲詞,每唱壹句,接著便“嗡、嗡、嗡”紡抽棉花,紡車聲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啟發,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做出了如二胡狀的“弦子”為妻伴奏,節奏和諧,大增其色。

後來,白秀才多次創意修改,並收徒傳唱。卻不想突遇災荒,逃難途中,為維持生計,師徒壹行便“打地攤”賣唱。幾年發展下來,二夾弦初具雛形。

直至今日,群眾中也會稱“二夾弦”為“板凳頭戲”,意為“擺地攤戲”。

開封的觀眾中還對其流傳著另壹綽號“半碗蜜”,形容唱腔像喝了蜜壹樣粘糊甜潤。

二夾弦的輝煌時期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壹出戲就要在市政府禮堂連續演出個把月,最少也能演出28天。

只是如今,二夾弦作為壹個年輕的百歲小戲,卻漸漸淹沒在這繁華的都市生活中、正悄然淡出我們的世界。

我們渾然不覺的是,還有壹個人在用畢生精力默默堅持。

她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夾弦項目的傳承人――田愛雲。

田愛雲,1941年出生於山東省荷澤市安興鎮,自幼家庭貧困。

8歲開始學戲,12歲正式到東明縣二夾弦劇團工作,受到二夾弦第三代傳承人李學義,張素雲等人指導,並開始登臺演出。

1956年隨團調入開封地區二夾弦劇團工作,80年代,地市合並改為開封市二夾弦劇團,是二夾弦老藝術家。

田愛雲對二夾弦情有獨鐘。

經過多年的悉心鉆研,在繼承發揚傳統的二夾弦唱法之外,她還吸取了京劇、豫劇等多種戲曲的特點,形成了自己別具壹格的開封二夾弦唱腔,使觀眾聽起來倍感新穎別致。

田愛雲的唱腔有著獨特濃厚的鄉土風味,甜美動聽,她音域寬廣,音調上翻,大口吐字,小嗓拖腔,表現力特別強。

1985年,開封二夾弦劇團被撤銷,田愛雲告別舞臺。

此後,輝煌至極的開封二夾弦壹落千丈,從巍巍巔峰,壹下子跌入萬丈谷底。

壹夜之間,盛開在五彩繽紛的戲曲花園中的這朵奇葩——開封二夾弦,默默地雕謝了……

就在眾人以為開封二夾弦就此退出舞臺的時候,田愛雲做了壹個令人震驚的決定。

2002年,田愛雲賣掉了自己僅有的兩套房子,落得個居無定所。毅然決然自己投資創辦了開封二夾弦藝術學校。

田愛雲表示,既然辦了戲校就要打破傳統二夾弦的老路子。以前的二夾弦只能演文戲不能演武戲,既然要發展二夾弦,就應該上舞臺能演,上講臺能講,全面發展。

也正因此,田愛雲帶的學生班壹度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戲劇人才。

原以為日子就會在這壹教壹學中平穩度過,不料發生了壹件讓田愛雲至今想起來都覺得心痛難當的事。

壹次赴南方演出時,田愛雲的學生集體被高價挖聘壹空。

後來田老師提起這件事時,忍不住含淚說道:

幾經折難,田愛雲並沒有放棄二夾弦的傳唱。舞臺沒了,田愛雲就到城墻根唱;學生沒了,就接著培養。

“我覺摸著作為壹個傳承二夾弦的傳承人,這是國家給我的任務,二夾弦如果從我這壹代消失了,那就是沒有盡責任,失職了。”

2016年,是壹脈初識田老師的時候。

壹脈文化為她拍攝了專題片,希望把這位默默的 “ 巨星 ” 帶進大家的視野,也讓二夾弦這個很多人聽都沒有聽過的劇種引起更多人的關註。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終於收獲了成效,這座城市沒有忘記二夾弦,政府專門拿出復興坊的生產後街37號院,為二夾弦開設了博物館,讓更多人去了解二夾弦。

我是在19年,壹次重要接待時,有幸見到了可愛的田老師,老師風采依舊。

在過去的18年間,田愛雲培養專業戲劇人才約50人,經她教授二夾弦的人數逾千。

田愛雲傾盡所有為開封二夾弦掙得了市、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譽稱號。

用老師自己的話來說,“我就算再賣十套房子,也沒這三塊牌子值。”

(圖片皆源自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