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中“道”指的是宇宙間的壹切法則、道理。即“道可道非常道”。而並非是壹般人通過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早上聽到(或明白了)壹個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擴展資料:
壹方面,孔子壹生棲棲遑遑,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張得不到統治者的采納,不得已,轉而講學授徒,希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他們去宣揚他的思想學說,去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孔子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壹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張、實踐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後已。“朝聞道,夕死可矣”壹句話反映了孔子壹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著追求。孔子為“道”而生,為“道”而死。
另壹方面,“仁”作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孔子從來不輕易以“仁”許人。跟孔子同時代的人沒有被稱為“仁”的。在孔子看來能夠達到“仁”的 都是古之聖賢: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幹、管仲。這些人的行為都關乎天下國家大計 ,關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評價壹個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績的。
但是,“仁”作為壹種道德修養,是有高低之分的。我們可以自覺地加強自身修養,以“仁”的諸方面的美質要求自己,壹步步的向著最高境界靠攏。人的道德修養就是壹個由低到高不斷提高的過程, 這個過程沒有止境。
百度百科-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