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歷的由來,大約在1200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那時的日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相等,每壹頁上寫上月份和日期,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
2、最初壹天壹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壹樣,每壹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3、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幹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著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的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就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4、後來,朝廷許多高官覺得這樣的日歷不錯,於是紛紛效仿,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歷。也有人把歷書上的幹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並留下空白處以備記事。
日歷怎麽看農歷陽歷 日歷分為陽歷和陰歷,平常我們用的是陽歷。 公歷=洋歷=西歷=公元紀年法;公歷=地球壹年繞太陽壹圈365天。2018年日歷。 註:公歷和農歷屬於兩種歷法系統,農歷是中原地區先民記錄天時,對農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十分準時,是壹種農業方面極其精確的歷法。
洋歷(公歷)按照地球繞太陽壹圈約365天的規律制定的歷法,目前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的歷法,其前身是和宗教信仰有著極其淵博的關系。 怎麽分陰歷陽歷? 農歷=陰陽合歷;陽歷=24節氣×15天=壹年360天。 陰歷=月亮陰睛圓缺29天×12個月=壹年348天註:由於陰陽歷不同步,每隔幾年會設置“閏月”,使得陰陽歷強制同步。
最初壹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壹個太陽歷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壹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 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裏10天壹大周,五天壹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陽歷轉農歷。 這種以365天為壹年的歷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