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人懸棺位於珙縣境內,系根據《珙縣誌》珙本_地,_人多懸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_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壹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壹種葬制。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_道縣。歷代_人等少數民族聚居於這壹帶,故遺存的懸棺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峰挺拔,險拔峻峭的巖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在懸崖峭壁上現存懸棺160多具。距麻塘壩10多公裏的曹營鄉蘇麻灣,陡峭的石灰巖壁上分布著懸棺48具。
懸棺離地面多數為26至50米,高者達100米。懸棺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及巖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壹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註目的中心,同時吸引著無數的旅遊者。這個景區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_人懸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征。***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門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壹般距離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壹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巖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巖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爭議頗大,比較集中的有_人說、僚人說。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麻塘壩懸棺
珙縣_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壩東西寬300米~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對峙著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布今絕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置棺高度壹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絕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跡和紅色彩繪巖畫200多幅。巖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其余懸棺葬遺跡也有類似巖畫。麻塘壩懸棺相對集中在棺材鋪、獅子巖、九盞燈、大洞口。鄧家巖、三仙洞、珍珠傘和老鷹巖等處。
蘇麻灣懸棺
在曹營鄉海棠村鄧家河北岸。山巒重疊,上築有不少古堡山寨,懸棺即位於與之對峙的蘇麻灣巖壁。現存懸棺42具,其中7具置於天然洞穴和巖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