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熜謁天壽山陵寢,駐蹕沙河店。《明實錄·世宗嘉靖實錄》記載:“嘉靖十六年三月丁未,上駐蹕沙河、視父皇(朱棣)行宮遺址,面諭大臣復建,無廢前規,乃宜築城設,為久安之圖。”隨鑾大臣、禮部尚書嚴嵩上奏:“沙河為聖駕祀陵之路,南北道裏適均。我文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肇建山陵之日,即建行宮於茲。正統時為水所壞,今遺址尚存,誠宜復修而不宜緩者。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若鼎建行宮於中,環以城池,設官戍守,寧獨車駕駐蹕為便,而封守慎固,南護神京,北衛陵寢,東可以蔽密雲之沖,西可以扼居庸之險,聯絡控制,居然增壹北門重鎮矣”。
嘉靖皇帝采納了嚴嵩的奏議,並下令於翌年後的1538年5月28日(嘉靖十七年五月初壹)破土動工,至1540年8月(嘉靖十九年六月),在沙河店以東修建的行宮和環抱行宮的方形城池建成,嘉靖賜名為“鞏華城”。於是,鞏華城這個“南護神京,北衛陵寢,”的重鎮建成,並同時成為皇家祭祖活動的壹個安全、便於安頓行程的“展謁皇陵中道休憩”之所。
根據考證,那時的鞏華城約900米見方,城墻高9米多,設垛口3602個,內夯黃土,包砌青磚;護城河距離城外20多米,寬6米多,深3米。四門之外護城河均設吊橋(壹說是精美的石橋,現已埋在地下)。城的四角設有角樓,為了守衛、射殺攻城之敵,角樓凸出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