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納西族青年男女殉情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納西神話《魯般魯饒》和《黑白之戰》。“魯般魯饒”納西語的意思是“牧人的兒女遷徙過來的地方”,也被翻譯成“壹個只有青春和愛情的地方”。故事講述了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羽勒排和久命姑娘為了愛情決定遷徙到美好的地方去,但半路被父母阻擋並被拆散,他們最後選擇了殉情之路。《黑白之戰》講述黑族與白族為爭奪太陽的光明而戰。黑族為奪得太陽讓黑族公主去引誘白族王子,不料他們竟真的陷入愛河,無奈之下黑族首領下令處死了白族王子。黑族公主傷心欲絕……
還有另壹個神話,當人們的感情受到現實的阻攔,人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另壹個生存空間,壹個永遠有青春與愛情的國度。即傳說中的玉龍第三國。而玉龍雪山上的雲杉坪就是傳說中進入這個國度的入口。殉情對於他們來說也就變成了美好的事情。
到了清雍正年間,中央開始對邊疆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即罷免土司,改為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以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文化滲透。在婚姻制度上更是竭力推行“三從四德”、“父母之命”、“門當戶對”、“媒妁之言”等壹些漢族封建禮教的包辦婚姻。徹底剝奪了納西族青年男女的婚戀自由。殉情現象壹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麗江的壹個村子放映露天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竟導致六對青年男女觸景生情,在看完電影後相約壹起殉情。
殉情固然輕視生命,不值得效仿。但納西族青年男女追求真愛的勇氣卻讓麗江有了“殉情之都”、“愛情聖地”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