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元節詩詞如下:
1.《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2.《醉和顏美中元夕絕句》宋·趙釴夫
年年人月喜團圓,好在詩邊又酒邊。莫道玄風只漁釣,也隨世俗夜無眠。
3.《中元作》唐·李商隱
絳節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4.《新涼感興》宋·楊萬裏
初退生衣進熟衣,新涼只與睡相宜。草爭人跡微疏處,荷怯秋風欲動時。又是壹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中元節後新來懶,草冊才抄第二詩。
擴展資料: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它是追懷先人的壹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壹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這天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
與除夕、清明節、寒衣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