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2、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太初歷》將壹日分為八十壹分,故又稱“八十壹分律歷”)。在黃河流域采用“圭表測影法”測定節氣,作為指導中原地區農事的歷法補充。在黃河流域用圭表測出日短至(白晝最短)這天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壹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壹個“中氣”與壹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圭表測影”(“平均時間法”)測定的節氣,將冬至排在“二十四節氣”首位,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圭表測影法節氣,以日影最長這天為冬至日。
3、據《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4、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壹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壹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