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誠實,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養。
具體釋義:
1、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2、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5、修身,就是要鍛造、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擴展資料:
文化的力量在於“格物致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五年,有學者稱之為鍍金時代。上壹輪狂飆突進的全球化、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發展讓中國成功實現了“逆襲”,1979年到201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9%,總量增長了20.6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可以說,前30年經濟建設的爆發力是很強,但現在持續力弱下來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體現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續力上。”鄭宇民口中的行政力與控制力不難理解,而持續力,鄭宇民認為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農民休耕,漁民休漁,事實上就是壹種格物致知的表現,有文化的農民才會知道休養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會知道兼濟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會知道創造壹個持續性、***享性的發展生態。”
鄭宇民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在於,通過文化的智慧對事物的把握調度、界定、應用,實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從而真正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