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壹生誅殺權臣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還親征噶爾丹,這些作為使得大清朝的根基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他在位期間創造的盛世壹直延續到了乾隆那壹代,因此被人尊稱為“千古壹帝”。
康熙壹生做任何事情都是張弛有度和目的明確的,唯有立儲君這件事上他壹直猶豫不決。也怪太子不爭氣,因此才讓他躊躇不前,最終導致了“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事件是 歷史 上皇位之爭中最為壯烈的,參與九子奪嫡的壹***有九位皇子,除了太子之外,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間的競爭最為激烈。當然,最後四阿哥勝出成為了雍正帝。
但是關於雍正帝皇位的來源是否“正統”,民間傳得沸沸揚揚,有人說是因為雍正帝篡改了康熙的遺囑所以才有了登上大統的可能。在這個傳言當中,還衍生出了“傳為十四子”的說法。
這個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似乎已經坐實了雍正篡改遺詔的行為。因為很多人認為康熙的遺詔上原本寫的是“傳位十四子”,結果被雍正加了壹筆,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就這樣他把十四阿哥的皇位給搶走了。
但後來經過學者們的分析,“傳為十四子”的說法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在康熙的遺詔中除了寫皇子的排位,也要寫名字。就算這個“十”可以改成“於”,那麽名字就不好改了。
四阿哥叫胤禛,十四阿哥叫胤禵,兩個字天差地別,如果有修改肯定能看得出來。而且在古代中的“於”字寫作“於”,這樣更改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就算康熙真的用了“於”這個字,但這也是漢文,在清朝的遺詔和聖旨中除了漢文也要寫滿文的,漢文容易篡改,滿文就沒那麽簡單了。
而且傳位遺詔的正規寫法是“傳位皇十四子”,多了個“皇”字,如果把“十”改成“於”,這個句子都不通順了。
因此民間這個篡改詔書的說法是不可能的,但理清了這壹點卻讓人不能夠證明雍正的皇位是否來得正統。直到“康熙傳位遺詔”在北京檔案館亮相之後,才解開了所有的謎題。
亮相的“康熙傳位遺詔”是壹副長1.5米、寬0.8米的黃色卷軸。遺詔中***有1700多個漢子,主要講述了康熙執政六十壹年的豐功偉績,最後就是遺詔的核心,即宣告了皇位繼承人。
這份遺詔上壹***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而且裏面也沒有“傳位十四子”等字眼,由此可以斷定雍正的繼承是合法的,並不存在篡改遺詔的說法。那麽雍正是如何在奪嫡之戰中完勝的呢?
康熙壹生清正廉明,但唯獨在選太子上差點鑄成大錯。二皇子胤礽是康熙的嫡長子,因此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但是皇室的諸多溺愛讓他養成了驕縱跋扈的性格。
太子胤礽是康熙壹手培養起來的,因此在眾皇子中能力也是非常出眾的。現實中的他並不像影視劇中那般懦弱無知,不然也不會被康熙任命為太子。
只是後來他身邊多了很多阿諛奉承的人,使得他走入了歧途。後來也因為結黨營私被康熙詬病,曾兩次廢立太子。第壹次被廢的時候,康熙“夜不能寐、泣不成聲”,可見他對太子的不成才有多寒心。
但是在他心裏太子還是有救的,所以才又再給了他壹次機會,但沒想到胤礽不珍惜,聽從索額圖的教唆有了篡位的心導致康熙徹底寒心,於是再次將他廢除。
太子第二次被廢之後,康熙很長壹段時間沒有立太子的心。但是各位皇子阿哥們卻在蠢蠢欲動,暗地裏較勁開始爭奪皇位。
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分為幾個黨派,大千歲黨以皇長子胤禔為首,他的勢力是大學士明珠、戶部尚書福倫等人。
八爺黨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弟弟都是他的黨羽。
三阿哥胤祉也參與了奪嫡的爭鬥,但他是沒有結交任何的黨派,屬於壹個人單幹的那種,自然不會是其他皇子的對手,這個暫且不論。
接下來就是奪嫡之戰的獲勝者四阿哥胤禛了,他其實是個後來居上的人。他能贏跟他沈穩內斂的個性有很大的關系。
根據康熙傳位遺詔的說法,四阿哥胤禛的皇位是合法的,因此人們很好奇為何康熙會選中他作為繼承人,明明被稱為“八賢王”的八阿哥更加的適合當皇帝。
胤禛對皇位的渴望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時太子還沒有被廢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覬覦過皇位,只是想壹心的輔佐太子搞好國家大事。
當太子被廢的時候,八阿哥壹黨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但是他還站在太子這壹邊。後來太子復立之後,更加堅定他不要窺探皇位的心。
壹來是他了解康熙對太子的父子之情和深切期盼,所以不會輕易地把皇位給別人;二來是當時的他既無黨派又沒有勢力,況且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而且八阿哥的勢力也比他大,他拿什麽去競爭?
考慮到這些因素,胤禛索性就放棄皇位壹心跟隨太子多幹實事,而且太子被廢的時候,也只有他站出來為太子說話。也許正是他不爭不搶的個性在皇位之爭的早期被康熙所欣賞。
直到太子被第二次廢掉之後,他看到康熙的滿眼失望,再看到各位兄弟之間摩拳擦掌才讓他幡然醒悟,從這時起才正式加入皇位的爭奪之中。
胤禛要爭皇位,必然要有人支持,於是他在擴大勢力上做了很多事情。首先四處安插自己的家奴、其次在外省的官職中補漏差缺,然後將自己的人提拔上去。
這些人雖然不多,但每個人都身居要職,有了他們無疑是打通了整個大清的任督二脈。軍事上胤禛還拉攏了年羹堯,他是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拉攏他在必要的時候能得到軍隊的支持,這是胤禛的後手。
還有壹個人特別重要,那就是隆科多。他是九門提督,掌管著京城的各大出入口,如果他想封鎖宮門,那麽誰也進不來出不去。不得不說胤禛是個非常深謀遠慮的人,他用人在於精而不在多。
反觀八阿哥壹黨,支持他的全是朝中內閣大臣,沒實權也沒兵權,唯壹能幫他的估計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雖然他有西北大軍,但跟年羹堯相比還是差得很遠。
而且八阿哥在早期的爭儲之中鋒芒太露已經惹得康熙很不高興,但四阿哥不同,他屬於韜光養晦型的,暗地裏雖然擴張自己的勢力,但表面上還是認認真真的替康熙操辦國家大事。
這樣的胤禛看在康熙的眼裏,無疑是太子的最佳人選。從康熙委派胤禛代天子去天壇行祭祀大禮這個行動就能看出,通過幾年的觀察,他心中已經有了最佳的皇位繼承人。
那為什麽壹定要到康熙駕崩才宣布呢?或許是康熙不希望及早地宣布又引起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他實則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