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沈德符《顧曲雜言》
淺析:
明·湯顯祖的《牡丹亭》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劇本創作的最高水準,推出之時,便壹舉超過了元·王實甫的《牡丹亭》。
《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西廂記》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壹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西廂記》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壹狹隘含義之內。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壹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問世後,盛行壹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許多讀者為之而死。
《牡丹亭》壹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大膽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禮教虛偽和殘酷,這是對封建沒落思想、文化專制的壹次強烈沖擊,其個性解放思想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