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鎮賣身節的起源?
東坑“賣身節”相傳於明末清初。在東坑塘唇村有壹盧姓的農耕大戶,因清明前開耕,在農歷二月初二張貼啟事,雇求身體強壯、憨厚老實者,此舉漸成當地的習俗。其後每年的這天,欲受雇的青壯年頭戴鬥笠,身披布巾,坐在村前的圍籬上表示“賣身”,等著財主雇請。被雇用的時間俗定為壹年,稱之“賣身”。東坑民風盛行“賣身”後,傳說感動了天上仙人。每逢二月初二,仙人下凡東坑樂行善舉,為“賣身”的人祈福,使“賣身”的人來年都豐衣足食。這個傳說傳開後,“賣身日”成了當地和四鄉人的“遇仙日”。這天,東坑鎮的遠近商賈雲集,小河兩岸人山人海。遠者,從水路乘船而至;近者,從周鄰步行而來。東坑人家家會泡壹屋瀨粉,讓外來祈求遇仙的人從門前路過時吃上壹碗,祈福遇仙神現。來這裏遇仙的人走時,都會買壹件物品,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好運。由此俗成的“賣身節”,至今有三百余年。東莞“賣身節”的俗成,使東坑百年間在粵港澳等地遐邇聞名。孕育東坑人的青鶴小河,曾是貫通粵港的運輸大動脈,麻石街的賣糖墩曾成為莞港農副產品的中轉碼頭。隨著近古的蠶桑種養、庶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這裏人丁興旺,壹河兩岸鬥蟋蟀的蟀寮成片,商鋪林立,藝館歌舞升平,粵劇紅伶頻臨鬧市,故有“小澳門”之稱。“賣身節”伴著東坑的繁榮也名傳粵港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