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後已”的意思是到死方才停止下來。
出處:《論語·泰伯》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擴展資料:
古代的社會結構中,壹向有“士農工商”四民之說。作為壹個人數可觀的階層,士人不治產業。他們以學習儒家理論為工作,以治理國家為己任,進則擔任各級官吏,以實現社會大同為終極目標;退則以自己的道德修養教化百姓,影響社會。
從孔子的時代起,士人就有著內聖外王的自覺,主動去承擔推動國家發展的重任。中國士人階層的這種精神追求和生活狀態與其他社會階層迥異,這在整個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承擔起這樣的歷史使命,努力實現大同社會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說的“行仁”。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看出,這個使命何等偉大,這個任務何等艱巨。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傑出的才能,根本擔負不起或不配承擔這樣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