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朝天鍋是什麽地方的菜

朝天鍋是什麽地方的菜

朝天鍋是山東濰坊地區漢族名吃,屬魯菜系。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流傳至今。濰坊朝天鍋經不斷改進於 朝天鍋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朝天鍋宴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面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菜。

朝天鍋據說是鄭板橋所創。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擔任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縣令時,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以了解民情,見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內煮著雞肉、豬的肚與腸、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幹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並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據《濰城政協文史資料》第三輯上介紹:“設於集市,露天支鍋,圍壹秫稭箔,名朝天鍋。”以鍋臺為桌,食者圍鍋而坐,吃餅卷肉(各種肉品)、肉丸子、雞蛋,用木勺喝湯,佐以疙瘩鹹菜和蔥白。由於就餐時消費者參與性強,加上價位適中,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朝天鍋自然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坦率地講,板橋宴起自濰坊的朝天鍋,保留了地方風味的傳統基調,但整體宴席並不拘泥於朝天鍋,它以濰坊菜系中的其他成分為添加劑,將路邊小店的民間風味改造成高檔宴席的主題,從而把壹種鄉土吃法送入了文風披瀝的大雅之堂。

說起朝天鍋,業內人士都很清楚,這原是濰坊地區的壹種大眾化烹煮模式,早年出現在沙灘集市上,人們露天支鍋,鍋內煮壹些價格低廉的豬下貨,人稱“頭蹄下水”,濰坊老百姓稱其為 “雜碎鍋子”,由於土鍋無蓋,所以人們戲稱為“朝天鍋”。雖說朝天鍋在室外烹煮,然而當其湯沸肉爛之際,香氣迸發之時,趕集者圍鍋而坐,就以鍋臺為桌面,吃著餅卷豬下貨,喝著老湯,也蠻有滋味。據說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在濰坊出任知縣,看到朝天鍋的吃法,雖欣賞其鍋的創意,但感覺格調不雅,於是提倡移於室內,在門市內掛牌待客,從此,濰坊店面中多了壹道名吃風景。

從野外進入室內,這是朝天鍋在歷史上的第壹次飛躍。這次飛躍得益於鄭板橋親臨指點。

自晚清到民國,濰坊城區的門市朝天鍋始終保持數十家的規模,解放前夕較有影響的有蔡風鳴在東關五道廟街開設的“風鳴店”、胡智廷(或胡秩亭)在南下河街地瓜市開設的“朝陽店”、胡羲培在縣城南門大街北段路西開設的“雙盛號”。他們經營的朝天鍋餅大肉多,物美價廉,曾經在濰坊魯菜幫派中獨樹壹幟。

話雖如此,由於朝天鍋是以煮豬下貨為主,原料用豬頭、豬肝、豬肺、豬心、豬肚、豬腸,總顯得用料低檔,雖說前人調味有方,配以甜面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但仍然無法改變鄉土風味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