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幫我想個辦法改變壹下

幫我想個辦法改變壹下

壹、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1.時空接近因素

時空上的接近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同學、同事、同鄉、鄰居、同宿舍,由於時空上的接近,往往會有更多的人際交往和人際吸引。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遠親不如近鄰”。

2.態度相似因素

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教育程度、職業、籍貫、興趣、信念、態度等方面的相似,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3.需要互補因素

在態度、價值觀相似的基礎上,交往的雙方在需要、氣質、性格等方面互補時,往往能促進交往。

研究表明,互補因素對人際交往的作用,大多發生在友誼深厚的朋友之間、異性朋友之間和夫妻之間。在傳統的夫妻關系中,主動支配型的男性與被動服從型的女性往往能夫唱婦隨,幸福和睦。

4.才能因素

壹般情況下,壹個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歡迎,越有利於交往,但也並不永遠都成正比。社會心理學阿郎森通過實驗表明,在人際吸引中,存在壹種“錯誤效應”,即壹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偶爾犯壹點小錯誤,會使別人更喜歡他。因為壹個才能出眾、不犯錯誤的人,會使別人敬佩,甚至敬畏,而不感到親切,這可能妨礙人際交往。

5.儀表風度因素

6.情感相似因素

7.個性品質因素

二、人際交往的原則與技巧

1.人際交往的原則

(1)平等原則

(2)互利原則

(3)信用原則

(4)寬容原則

2.人際交往的技巧

人際交往的技巧很多,下面是幾個最主要的方面:

(1)樹立良好的形象;(2)增強人際吸引;(3)講究談話藝術;(4)把握對象特點。

三、人際交往障礙及其清除

1.認知障礙

以某中學生考試作弊為例,來訪者有壹個很要好的朋友,兩人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他把她的朋友視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但是在壹次考試中,她無意看到她的朋友作弊,她非常震驚和傷心,覺得自己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她心目中完美的偶像破碎了,決定於朋友斷交。她退還了對方送的所有禮物,到朋友家裏去了壹次,要回了自己送給對方的禮物,並罵朋友是個“騙子。她的朋友因忍受不了種種壓力而企圖自殺,但獲救未死。來訪者聽說後,心中很內疚,想去看朋友,又不知該不該去。在這個案例中,來訪者的絕交行為來源於她的認知障礙,由於暈輪效應,她把朋友過分美化;壹旦發現朋友的缺點和錯誤,便無法忍受,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來訪者還沒有學會辯證、客觀地看待壹個人。

2.情緒情感障礙

壹些消極情感會導致交往障礙,如憤怒、害羞、膽怯、恐懼等。情緒情感會影響到人際認知和人際行為。不良的情緒情感會導致或加深人際認知偏差,並使人際行為失控。例如,壹個心情煩躁,會變得好脾氣、出言不遜,隔閡和誤解也就由此產生。如果壹個人心情憂郁,會變得缺乏熱情、冷漠孤僻,同樣妨礙了正常交往。同時,情緒具有感染性,壹方的情緒不良往往會導致另壹方的消極情緒,生活中憤怒導致憤怒、煩惱觸發煩惱、緊張引起緊張的例子並不鮮見。由於雙方都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最好不歡而散的現象很多。

3.人格差異和人格障礙

人格是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間存在壹些人格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和沖突。此外,由於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影響有些人會有不健全的人格,如偏執、攻擊、強迫、自戀、依賴、反社會等,這些不健全的人格會導致人際沖突。

韋且伯在1981年報道過這樣壹個病例。壹個名叫吉的男子,在狠揍了他女友之後, 來到心理診所希望接受治療。他說這是自己平生第壹次動手打女性,但害怕以後會壹發不可收。吉25歲,生活極有規律,與人交往極講規矩。他從不在他的房內招待客人,因為害怕客人會弄亂他井井有條的室內擺設。後來,他與壹位女護士相識了。這位護士自作聰明地指出:吉無法控制自己過分規範化的生活,無力改變自己的習慣。吉為了證明自己正常,便努力在這個姑娘面前表現出“靈活性”。不料,他卻因此表現出強迫癥的典型癥狀。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肛門不潔,每次排便後總要洗個不停。他甚至不能自己作決定。連他的那套高檔音響,也怕因按鍵時不能控制手指的壓力而不敢使用。這些癥狀令吉十分苦惱,可他的護士小姐還在喋喋不休地向他分析病癥,吉終於忍無可忍而打了她。吉很快警覺過來,感到了自己的不

正常,便來咨詢。

吉屬於標準的強迫型人格。強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有:過分追求完美以至於無法完成任務;註重細枝末節,忽略關鍵要點;強令他人按照自己的特殊要求行事;為工作不惜放棄閑暇娛樂或與朋友交往;害怕作決定,要作決定時,總是借故拖延、回避;情感表達拘束;當個人沒有好處獲得時,不能大度地奉獻時間、金錢、禮物;對破舊物品或無價值之物,即使是毫無感情價值的,也決不願意拋棄。

任何壹種人格障礙都會導致人際交往困難。另外,人格上的差異也會導致人際沖突,如壹個好動的人和壹個好靜的人可能會有矛盾,壹個真誠的人和壹個虛偽的人必定會有沖突。交往雙方要想達到想到理解、溝通,必須明了自己及交往對象的性格特點,相互協調、適應。

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障礙,咨詢員如何幫助來訪者消除呢?我們來看壹個具體案例。

陳某:女性,40 ,某大型企業幹部,則被提升為辦公室主任。 她外表精明能幹,語言流暢,語速較快。自稱心理壓力大,再不來咨詢就要崩潰了。

當事人: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壹團糟。提升為辦公室主任,對我來說不是好事,而是壞事。當然,我是完全有能力擔任這個角色的,但是自從我當了主任後,以前的好朋友漸漸疏遠了我,同事們也都嫉妒我,千方百計想找我的茬。工作忙,天天回家晚,老公也不高興,對我沒有以前那麽好了。“男人四十壹枝花”,他會不會有外遇呢?另外,以前直接接觸領導的機會少,現在天天跟領導見面,壹下子適應不過來,都不知道怎樣說話才好。怎樣才能給領導留下好印象呢?怎樣才能處理好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呢?我心裏真是煩,很煩。還有人心險惡,樹大招風,壹想到有人在暗中算計我、議論我,我就害怕…

咨詢員:別著爭,慢慢來。妳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了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妳非常煩惱。概括起來說,有四種關系:第壹,與朋友的關系;第二,與同事的關系;第三,與老公的關系;第四,與領導的關系。

當事人:我知道單位裏有人對我的提升表示不滿,在背後說我壞話……

咨詢員:這是與同事的關系問題。還有嗎?

當事人:差不多了……

咨詢員:在這四種關系中,哪種關系最令妳煩惱呢?

當事人:和同事的關系。我現在壹想到要上班就緊張。

咨詢員:妳剛才說同事們都嫉妒妳,千方百計找妳茬。能舉個具體的例子嗎?

當事人:譬如昨天,我批評了壹位員工,他竟然當面頂我:“妳別那麽大聲,我聽見了!”昨天下班時,我聽見他對別人說:“那個婆娘有什麽了不起,男不男、女不女的。剛升官沒幾天,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不知天高地厚。”另外那個人就說:“我看他是到了更年期了,妳忍著點吧。”我當時氣壞了,真想沖上去打他們兩耳光……

咨詢員: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有別的同事找妳茬嗎?

當事人:這已經夠我生氣地了。……別的倒還沒有發現。但我感覺他們都在妒忌我,算計我。

咨詢員:但這只是妳的感覺,而不是事實。也就是說,真實地情況並不是“同事們都妒忌妳,千方百計地找妳茬”,而是“有壹位員工頂撞妳,再背後說妳壞話”,是嗎?

當事人:不,有兩個人說我壞話。

咨詢員:對,兩個人。但並不是全部。作為管理人員,由壹兩個人對妳表示不滿,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任何壹個領導敢保證說:“沒有壹個人說我壞話!”妳覺得是這樣嗎?

當事人:(點頭)沒有壹個說壞話的領導,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壹個好領導。

咨詢員:非常正確。妳能這樣說,我非常高興。不過,那位員工頂撞妳並對妳表示不滿,妳有沒有分析過自身的原因呢?為什麽他會說“妳別那麽大聲”、“男不男、女不女”、“到了更年期”之類的話呢?

當事人:(沈默)

咨詢員:與人交往需要掌握壹定的技巧,作為管理人員,對這種技巧的要求就更高。如何樹立自身形象?如何批評下屬?如何樹立威信?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思考。妳覺得自己交往技巧怎麽樣〉

當事人:不怎麽好。我說話比較直,不給人留面子……跟人的感覺比較強硬、不柔和,脾氣比較急躁,容易激怒。

咨詢員:很好,妳對自身的問題有了具體的認識。那麽,妳認為怎樣克服這些不足呢?

上面這位當事人來進行咨詢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員工的頂撞,聽到員工說自己壞話。當事人具有輕微的偏執型人格障礙,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認知,同時缺乏交往技巧。咨詢員在幫助當事人明確問題之後,首先消除了當事人的認知障礙,再幫助當事人認識自身技巧上的不足,並引導她設法去克服這些不足。

人際交往障礙有輕微的,也有嚴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壹些人際交往上的困難和不適應,是難免的、正常的。對於這類來訪者,咨詢員主要傾聽他們的敘述,給與理解和安慰,做適當地分析,往往就能起到作用,收到效果。然而對於人際交往存在嚴重障礙的來訪者,就應具體分析其是否存在個性缺陷、認知錯誤、交往技巧不足等問題,有針對性地給與幫助和指導。

第三節社交恐懼癥的心理咨詢

大多數人會有特別害怕的東西,如怕蛇、怕老鼠、怕攀高等,但這種恐懼通常不嚴重,也不會妨礙人的正常生活。

壹、社交恐懼癥的表現及原因:

1.社交恐懼癥的表現

體分析其是否存在個性缺陷、認知錯誤、交往技巧不足等問題,有針對性地給與幫助和指導。

我們先來看壹則案例,這個案例由我國心理治療專家鐘友彬提供。

壹位23歲的大學生前來就診。她回憶大約於7年前在高中讀書時,有壹次在食堂中遇到壹個同班的男同學,互相對視了壹下。這個同學學習好,長得也健美,病人早就對他有好感,但沒有講過話。這次面對面對視,她突然覺得自己臉紅了。自此以後,她便害怕別人看出她臉紅,怕被同學們看出她對那個男同學有愛慕之情。以後,見了別的男同學她也感到表情不自然、臉紅、心情郁悶、沈悶。考入大學不久,她見了女同學也臉紅起來,覺得女同學也看出了她的心事。近壹年來,不論是見到熟人、生人、男人、女人,她都感到臉紅、心慌,無地自容,好像心裏有鬼。因此,她盡量避開人,不到食堂吃飯,壹個人躲在教室角落裏讀書,與父母姐妹都少有接觸。他曾想到自殺或過隱居生活,感到實在難以控制自己,才想到可能是得了精神病了。不得已而來求醫。

上述案例中當事人表現出社交恐懼癥的典型癥狀:不敢見人、與人交往面紅耳赤,神經處於壹種非常緊張的狀態,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生社交關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沈。社交恐懼癥患者對自己的神態和言談舉止過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別人面前事態出醜。他們越是害怕,就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失態行為,反而在別人面前感到緊張、極不自然。他們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臉紅,偏偏臉紅得越厲害,而不自然的臉部表情和行為通過反饋更加強了緊張意識,形成惡性循環。以往交往中的挫折經驗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使他們對交往情境形成壹種條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以致變得神經質。

社交恐懼癥的中心癥狀是赤面恐懼、視線恐懼和表情恐懼。患者可能表現出壹種癥狀,也可能表現出全部癥狀。赤面恐懼者,感到在人面前臉紅是非常丟人難堪的事情,於是厭煩與人交往,事事采取回避、退縮的狀態。視線恐懼者,與人見面時不敢正視對方,倘若自己的視線與對方視線相遇就感到無地自容,往往失去常態。表情恐懼者,覺得自己的面部表情會引起人們的厭惡,或認為自己的眼神或面部特征令人生畏或不快,因此整日對自己的面目倍加註意,顧慮重重,不願見人。如壹位患者說:“早在我上高中時,就養成了壹個壞習慣,上課時喜歡斜眼看同壹排的同學,同學很厭惡我的這種壞毛病。我也下決心要改掉,但結果不但沒改掉,反而變得更加厲害。同學們都不願坐在我旁邊了。現在,我不想去教室上課,但又不能不去,只好坐在角落裏。若有同學坐在旁邊,我就用手支著臉,並用手擋著眼睛的兩側,以防止斜眼看同學。”這位學生就患有表情恐懼癥。

2.社交恐懼癥的原因

(1)早期經歷。

恐懼癥被認為是兒童時的創傷性體驗造成的不良後果。患者對某些特定刺激(如與人對視)喚起過深刻強烈的驚恐情感反應,繼而被以致下去了,以後每當遇到和那些特殊體驗有聯系的相同刺激或情境,則因條件反射作用而產生恐懼和回避反應。鐘友彬認為:“病癥的‘根源’在於兒童時受過的精神創傷,這些創傷引起的恐懼在腦內留下痕跡,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時就會再現出來影響人的心理,以致用兒童的態度去對待在成人看來不值得恐懼的事物。”他認為,如果個體在兒童期有過不良的性經歷,青春期發育時產生了怕羞心理,並對兒童期的經歷產生自責,這種羞恥心理導致對人恐懼。

例如,壹位17歲的女高中生患有較嚴重的社交恐懼癥。她自述有嚴重的自卑感,感到別人都在嘲笑她,壹直不敢與人交往,不敢與他人對視,在異性交往中更加害怕和緊張,總怕別人說自己不正經。經過幾次交談,她將出自己在童年有過不良的性經歷:5歲時無意中看到爸爸媽媽做愛;9歲時在幾個同齡男孩的引誘下,玩了幾次“性遊戲”,又壹次被其父親發現,重打了壹頓。為此她感到內疚、自責。這種負罪感到了高中時變得越來越強烈,以致在被人面前擡不起頭來。最終發展成社交恐懼。

有人認為,早期不良的性經歷是導致社交恐懼癥的根本原因。但北京大學心理系甘怡群等人的調查研究表明:二者並沒有這種必然的聯系。早期不良性經歷既非社交恐懼癥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其必要條件。決定是否導致社交恐懼癥的是壹種多變量、多層次的復雜模式。這裏可能包括:先天性質、社會輿論以及當事人對於刺激事件的最初評價和再評價等。

2)青春期性的萌動與成熟

社交恐懼癥在青春期的發生率高於成年人。青春期的社交恐懼癥往往首先表現為異性恐懼癥,再由異性恐懼癥發展泛化到對人的恐懼癥,既怕異性,也怕同性。而異性恐懼癥與青春期性的萌動和成熟密切相關。青少年性機能的成熟導致性意識的蘇醒,使其產生了對異性的好感、愛慕之心以及追求異性的要求。但由於種種條件或觀念的限制,這種要求會受到壓抑或指責,令他們在異性面前產生害羞感,極力掩飾在異性面前的好感和愛慕,使他們處於想見異性又怕見異性的矛盾之中。如果早期有不良的性經歷,這時就會產生羞恥感、罪惡感,導致對與性有關的事和人際關系的神經質反應,而後泛化到所有的方面,最終發展成社交恐懼癥。

(3)個性特征

社交恐懼患者往往表現出壹定的性格特點,如膽小、孤僻、敏感、退縮、羞怯、依賴性強等。也就是說,這些性格特征對形成社交恐懼癥有影響。另外,先天的神經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氣質特點同樣影響著社交恐懼癥的形成與發展。但這種影響有多大,如何影響,目前尚不清楚。

(4)社會、家庭、文化因素。

同樣具有早期不良性經歷,有的人發展成社交恐懼癥,而有的人卻沒有。在我國,社交恐懼癥是比較常見的神經癥之壹,而在西方,這種病則比較少見。這說明,社交恐懼癥的形成與社會、家庭、文化因素有密切聯系。這些因素影響著個體對性的態度。而性態度比早期不良性經歷本身更具有影響作用。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的文化習慣對與性有關的問題有更多的約束和禁忌。社會家庭對於早期不良性經歷的輿論壓力越大,不利影響也就越容易發生,導致社交恐懼癥的發病率也比較高。

二、社交恐懼癥的認知調節

社交恐懼癥患者往往伴隨壹些錯誤的認知和兒童化的認知。咨詢員應幫助他們發現這種認知的不合理之處和荒謬之處。下面我們結合壹個具體的案例,看看如何對社交恐懼癥患者進行認知調節。

楊某,男性,20歲,某廠工人,現因社交恐懼癥請假在家。因為害怕見人,由家人陪同前來咨詢。楊某患社交恐懼癥已有三年多。高壹以來,不敢迎視別人目光。開始不敢與同班女同學的目光對視,後來對班裏男同學的目光也不敢對視,進而對與自己年齡相當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對視,發展到最後,對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敢對視,害怕見任何人,害怕出入公***場合和社交場合,已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據家人介紹,楊某性格較內向,壹直比較害羞。但到了高中,這種害羞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原指望參加工作之後會好壹些。沒想到越來越厲害。楊某父母均為工人,家境壹般,有壹個姐姐,年長他8歲。姐姐大學畢業,現在是壹名記者,性格活潑。其父母說,這兩姐弟,簡直不像兩姐弟,性格相差太大。

在第壹次咨詢中,咨詢員掌握了當事人患社交恐懼癥的原因。當事人說:“我從小就比較自卑。長得矮小,又不英俊,也不像我姐那樣能言善辯,逗人喜歡。家境貧寒,不像班上有些同學那樣吃得好、穿得好。學習成績也不突出,,屬於中下等水平。所以我覺得自己像壹只醜小鴨。進入高中以後,我發現自己喜歡註意班上的女孩子,但我也知道,沒有哪個女孩子會喜歡我的,所以只能偷偷瞟幾眼。有壹次,我偷偷地註視壹個漂亮的女孩子,被她察覺。她瞪了我壹眼,說:‘看什麽,討厭!’。幾個不懷好意的男同學聽到了,便起哄,叫到‘看什麽,討厭!’。我當時羞得真想找個地洞鉆進去。從那以後,我便開始怕與女孩子的目光接觸,並且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我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不道德的,是惹人討厭的。”當咨詢員問起他在童年時有無刺激事件時,他想了壹下說,姐姐那時經常罵他“沒有用”,還打他,他當時很怕姐姐。

聽了當事人的敘事之後,咨詢員替他作了原因分析。為什麽會有社交恐懼癥呢?第壹,不愉快的經歷,包括童年受到姐姐的大罵,高中時受到女孩的呵斥和同學的起哄。這種經歷引起羞辱和恐懼反應。這種恐懼逐漸泛化到其他人身上。第二,自卑心理。對自己認識不當,評價過低,認為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討厭的人。因而害怕與人交往。第三,性需要和道德觀念的沖突。壹方面有與異性接觸的願望,另壹方面又認為這種願望是罪惡的、不道德的,產生內心沖突,沖突導致逃避反應。第四,內向害羞的性格特點。明確了原因之後,咨詢員為當事人樹立信心,告訴他:社交恐懼癥可以通過認知調節和系統脫敏法得到治療。

在第二次咨詢中,咨詢員對當事人進行了認知調節。認知調節的內容包括:①正確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同時也看到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消除自卑心理。②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和性態度,消除羞恥感、罪惡感。③分析恐懼癥狀的不合邏輯之處和荒謬之處,消除恐懼感。下面我們看看咨詢員如何引導當事人,發現並分析其恐懼癥狀的不合邏輯之處。

咨詢員:妳偷偷註視壹個漂亮女孩,她瞪了妳壹眼並罵了妳,妳不敢看她,這是可以理解的妳們班的同學知道這件事,妳在他們面前變得不好意思,這也情有可原。但妳連陌生人都不敢看,這就不合情理了。

當事人:我覺得只要我看他們,他們就會看我。

咨詢員:是否別的人都不幹自己的事,都圍著妳看?

當事人:不是。

咨詢員:要不要在身上貼“不要看我”的字?

當事人:那人們就都來看我了!

咨詢員:那妳剛才說的別人都看妳,是否是真的?

當事人:是我頭腦中想象的……

咨詢員:即使別人看妳,也很正常,妳為什麽害怕呢?

當事人:別人壹看我,就會討厭我。

咨詢員:是妳頭腦中想象的,是嗎?

當事人:是。

咨詢員:假如現在有這樣壹個人,他想象著壹只大老虎走進房間,想著想著就被嚇得哇哇亂叫。妳覺得什麽年齡的人才可能這樣呢?

當事人:小孩,小孩才可能這樣。

咨詢員:為什麽?

當事人:成年人不會把想象的東西當真的……這是不合邏輯的。

咨詢員:妳想象著別人都在看妳、都討厭妳,為此真的緊張和害怕,不願見人。這到底是成人的邏輯還是幼兒的心理?

當事人:似乎是幼兒心理,不合乎成年人的邏輯。

此後咨詢員進壹步向當事人解釋了其行動是由成年人不應有的恐懼心理所支配的。這種恐懼心理往往在幼年期形成,在成年後,遇到心理沖突後即顯現出來,並起支配作用。要用成年人的態度來對待它。咨詢員要求當事人思考、寫書面體會和回憶生活經歷。

在第三次咨詢中,當事人壹個人來,沒有讓家人陪同。他表示情緒有好轉,但仍有恐懼心理。咨詢員進壹步強化當事人的成人感,要用成人的方式去對待問題,不能讓幼兒心理主宰自己的行動。

三、社交恐懼癥的系統脫敏療法

1.系統脫敏療法的步驟

系統脫敏分為想象系統脫敏和現實系統脫敏。想象系統脫敏是讓當事人想象引起恐懼的情境,而現實系統脫敏是讓當事人進入引起恐懼的真實情境。治療社交恐懼癥,可以先進入想象情境中脫敏;再進入真實情境,讓當事人在現實情境中脫敏。這兩種系統脫敏的步驟和方法是壹樣的。下面我們來具體運用壹下現實脫敏療法。

第壹步,請當事人列出引起社交恐懼反應得具體刺激情景。如“有異性盯著我看”、“我走在街上,路上有很多人”等等。

第二步,將上述刺激情景按從弱到強的順序,排成“恐懼等級”。下面是假定的7個刺激情景的合理排列,它們引起的恐懼反應是壹次增強的。

①我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

②我走在大街上,周圍有很多人。

③我觀察這些行人,包括同性和異性。

④我走上前去向壹名同性問路。

⑤我註視這位同性的眼睛。

⑥我走上前去向壹名異性問路。

⑦我註視這位異性的眼睛。

第三步,通過放松訓練形成松弛反應。放松訓練的方法在前面已經講過。但進行現實系統脫敏時,當事人可能沒有時間和場地來慢慢練習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咨詢員可以交給他最簡單的深呼吸放松法。具體做法是:站定,雙肩下垂,閉上雙眼,然後慢慢地做深呼吸。咨詢員可以配合對方的呼吸節奏給與如下指示語:深深地吸進來,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進來,慢慢地呼出去……咨詢員先教會來訪者,再讓他自行練習,直到完全放松為止。

第四步,按照恐懼等級,從恐懼等級中最弱的刺激情景開始。如讓當事人或咨詢員或家人壹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行人稀少。當事人出現緊張反應時,即讓他放松,然後再重復這壹情景,直到當事人在這種情景中不伴隨恐懼反應時為止。這說明,這壹情景已經脫敏成功,然後再進行第二等級的刺激情景。由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刺激情景都脫敏成功為止。剛開始時,可由咨詢員或當事人的親朋好友陪同當事人壹起進入刺激情景,脫敏後,再由當事人單獨進入刺激情景。在當事人單獨進入刺激情景之前,咨詢員要幫助當事人掌握脫敏的方法和步驟,能自己進行。

2.系統脫敏療法的註意事項

(1)第壹步,列出引起社交恐懼反應得刺激情景時,要求當事人報告出對每壹情景感到恐懼的主觀程度。這種主觀程度可用主觀感覺尺度來度量,這種尺度壹般為0-100,單位為“sud”。如:

0—心情平靜

25—輕度恐懼

50—中等程度恐懼

75—高度恐懼

100—極端恐懼

(2)第二步,恐懼等級的排列按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尺度由小到大排列。壹般按所建立的等級層次以6—10個最合適,最多不超過20個。

(3)第三步,放松訓練時,要註意以下幾點:①第壹次進行放松訓練時,咨詢者與當事人同時做,壹邊當事人模仿,並減輕其焦慮程度;②放松的引導語,有錄音和口頭兩種。在剛開始訓練時,最好用口頭語引導,當事人更容易接受;③在放松過程中,要幫助當事人體驗身體放松後的感受,並要求當事人回家後每天做壹次,每次15—20分鐘。

(4)第四步,每次完成脫敏訓練的具體刺激情景不宜過多,想象系統脫敏每次完成1—2個為宜,現實系統脫敏每次1個情景為宜。在脫敏過程中,註意刺激情景所引起的恐懼反應是否在來訪者所能忍受的範圍之內,避免來訪者因不能忍受而出現逃跑反應。例如,有位來訪者不敢上街、不敢看異性,咨詢員把他帶到大街上並要他盯著異性看,來法者因忍受不了而拔腿跑掉,從此再也沒來咨詢過。因此,在建立恐懼的等級層次時,壹定要特別註意,所排列的刺激情景要真實地按當事人的主觀感受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咨詢員不能想當然地按自己的感受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