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至聖先師

至聖先師

儒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和孟子都是被人熟悉的儒家代表人物,其中孟子被稱為“亞聖”,而在孟子之前的孔子則被後人稱為“至聖先師”。

關於孔子,中哲界著名學者馮友蘭老先生親切地將其定義為“老教書匠”,即與其給孔子安上那麽多名號,將其看成是“教育家”會更貼切壹些。值得註意的是,孔子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曾有過較大浮動,他在死後甚至被“神化”過,但綜合來說,他的地位大抵還是在“至聖先師”這壹名號間上下“搖擺”。

1、馮友蘭眼裏的“至聖先師”:孔子是壹名教育家

對於孔子,曾有人感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姓孔名丘,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於公元551年生於魯國,憑借自身才華,他的思想與事跡,現已流傳世界各地。多年以來,關於儒家,國人除了稱呼孟子為“亞聖”以外,孔子則被看作是照亮萬古黑夜的“至聖先師”。

對於孔子,有人說他是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等,但是顏小二更傾向於馮友蘭老先生接地氣的評價,即孔子是壹位“老教書匠”,也就是說孔子是壹位“教育家”。

作為“老教書匠”,孔子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定論,開設私學,讓下層好學者也能獲得學習知識的機會。

為了宣揚自己“克己復禮”的理念,孔子曾帶著許多學生,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周遊列國,雖然沒有諸侯王肯采用他的主張,但是孔子滿腹才學的名聲經此壹事而聲名遠揚,同時,他的壹些言論,在弟子那裏猶如珍寶壹般被收集起來編成集子,取名“論語”。

孔子有壹個特點,那就是“信而好古”,他認為作為老師,有向弟子詮釋古代文化遺產的責任。同時,他在傳播古代文化的時候,會根據當時的時代特點註入“道德層面”的解讀,以此將弟子培養成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

比如,孔子對於“守喪三年”的古文化傳統作了道德層面詮釋與發揮,孔子指出,孩童三年才從脫離父母懷抱,而守喪三年,則是壹種“報答與感恩”的形式。

在孔子看來,“守喪三年”這壹古代文化傳統,重要的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其中的道德精神內涵,而這樣的精神內涵,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人們真正應該繼承的。

壹言以概之,成才之前先成人,這大抵便是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核心理念。

2、孔子在我國歷史中的地位

關於孔子的地位,在我國歷史長河中,也是有壹定程度的起伏的,這都與不同時期的歷史環境有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孔子對我國後世發展影響重大,也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並成為他們心中令人尊敬的近乎“聖人”壹般的存在。

本來,孔子是壹位聲名遠揚的普通老師,在他死後,他的地位在不同歷史時期發生了變化。

公元前2世紀,許多儒家學者認為孔子曾接受天命繼任周王,這些學者把他們於《春秋》中找到的微言大義作為證據,當然,這壹觀點是很難站住腳的,但也側面展現了孔子在他們心裏的位置。

公元前1世紀,孔子地位再壹次得到提高,當時有部分人將孔子看成是人群中活著的“神”,這也是孔子地位達到頂峰的時候。而漢朝中葉時期,人們對儒家的崇尚,近乎宗教。

公元1世紀初,偏理性的儒家學說愛好者開始發出他們的聲音,孔子不再被人們視為“神”,而是“至聖先師”。

之後的壹段時間,人們對孔子的評價,大抵還是在“至聖先師”這個名號間上下浮動。

但是,無論怎麽變化,孔子在人們心中是壹位偉大的教育家,這壹點是毋庸置疑的。

3、看待孔子思想,要理性看到歷史局限性

今人對孔子思想的看法,有贊揚之聲,也有質疑之聲。對此,顏小二想說,任何事物的進步和發展都需要壹個歷程,我們對某種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蒙昧走向清明。

我們對某壹事物最初的認知或許有較大的“局限性”,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沒有最初的認知、探索以及相對最初那個時期的進步,就沒有現在的“清明”。

孔子的許多觀點對今人尚有啟發意義,比如他的“義利之辯”,再比如他在教育上的“因材施教”,但即便被稱為至聖先師,他依舊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博學老師,他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有壹定的超前性,他的某些觀點甚至能穿越時空,指導今人,他更是打破“學在官府”的第壹人,就這些來看,他是值得後人尊敬的。

但是,他的觀點也有局限性,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是那樣,他在那樣的壹個大時代下學習成長,所以,他的思想也受限於時代文化,存在壹定歷史時期所特性的歷史局限。所以,我們看待孔子思想,要具備壹種理解其“歷史局限性”的理性,因為壹葉障目的偏見,會讓我們看不到無限風光,這很可惜。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