柁?拼音duò,tuó。
柁,讀作柁(tuó)時指房架前後兩個柱子之間的大橫梁:房柁。讀作柁(duò)時同“舵”。
古籍解釋:康熙字典:
《唐韻》徒可切《集韻》《韻會》待可切,?馱上聲。《玉篇》正船木也。設於船尾,與舵同。壹作柂。《釋名》舟尾曰柂。柂,拖也,後見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他戾也。《郭璞·江賦》淩波縱柂。
又《集韻》他可切,音袉。木堅貌。
又《集韻》唐何切,音馱。木葉落也。
組詞:
趁風使柁:亦作“趂風使柁”。比喻隨機應變或迎合別人行事。 明 馮夢龍 《萬事足·筵中治妒》:“那沒廉恥的,假哭佯啼;妳呵卵脬的,不要趂風使柁。”
柁牙:指舵板。 清 吳偉業 《再觀打冰詞》:“商船雖住起潛聽,冰底有聲柁牙應。”
鼓柁:亦作“ 鼓柂 ”。搖動船舵。謂泛舟。 晉 庾闡 《揚都賦》:“其中則有龍坻華屋,晨鳧之舸。青雀飛艫,艅艎鼓柂。”?
柁輪:輪船、汽車等的方向盤。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七:“於是我又才從旁把柁輪捉著,把那偏向著‘上帝’的‘洪水’,向著‘猛獸’的壹方面逆轉了過來。
柁師:船上掌舵的人。 宋 王安石 《如歸亭順風》詩:“柁師高臥自嘯歌,戲彼挽舟行復止。” 清 喬萊 《下灘》詩:“柁師自許識趨避,到此亦覺心魂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