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島由臺灣當局控制,面積151.65平方公裏,人口約10.54萬人,與廈門市最短距離約10公裏,那麽金門為什麽會隸屬於臺灣呢?
時間追溯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作戰,越過長江,短時間內風卷殘雲,南方地區被逐壹收復。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挑眼望去,金門島已呈現在解放軍的面前。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小小的金門島,竟然會成為阻擋解放軍南方全線收復的最大阻礙,更沒有想到金門島戰役失利後的今天,臺灣問題依舊孤懸於中國人的心頭,成為永遠的痛。
位於廈門以東海面上的大金門島狀如啞鈴,東西長十六公裏,南北最寬處約十三公裏,島的腰部僅寬三公裏,面積壹百二十四平方公裏。東部山高岸陡,礁石林立,不易攀登和登陸;西部較為平坦,北岸是泥沙灘,為登陸的理想地段。大金門島附近還有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幾個小島。
其實在廈門戰役發起前,第十兵團曾經設想過同時攻取廈門和大小金門,但由於登錄船只無法短時間籌措,此計劃沒有成行。最終第十兵團確定的戰略是“先夏後金”,即先拿下廈門,隨後進攻大小金門。
第十兵團判斷駐守廈門的湯恩伯及無堅守廈門的決心,也沒有堅守金門的決心,第十兵團必可壹舉拿下。確實,在進攻廈門的戰役中,湯恩伯並未死守,逐步退守至金門。
在此情況下,第十兵團組織進攻金門戰役。第十兵團下轄第28軍,29軍,31軍三個軍,此次作戰以28軍軍部為基幹成立作戰指揮部,由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等組成。
進攻部隊由28軍,29軍各壹部進攻大金門,31軍壹部進攻小金門,後來由於船只數量不足,改為28軍,29軍各壹部首先進攻大金門,然後在進攻小金門。
十月十八日,正式命令下達,28軍四個團,29軍兩個個團,***計六個團實施進攻,相互配合作戰。作戰時間定在十月二十日,預計三天結束戰鬥。
先來看看這個作戰計劃,戰役指揮由28軍軍部擔任,但當時的28軍軍長朱紹清因病留在福州治療;整個28軍壹部奉命剿匪,壹部駐守福州,另有壹部繼續南下作戰,28軍政委陳美藻因此留守福州,方便主持全面工作;28軍參謀長職位暫時空缺。
整個前線指揮部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倉促成立。再來看看參戰部隊,來自與兩個軍四個師六個團不同不同部隊,頗有點臨時拼湊的感覺。即使在擅長的陸地作戰中,這樣的配置也有些淩亂的感覺,更不要說陌生的登島作戰。
這份作戰計劃簡直視國民黨守軍為無物,只能用“草率”二字來形容。但此時的解放軍壹帆風順,並未感覺到危險即將降臨,隨後進入實施階段。
第壹個問題就是船只的籌措。此時的廈門剛剛解放,民眾對解放軍還不是很熟悉。登島作戰第壹就是需要船只,船夫們聽說要征用船只,有些竟然直接棄船逃跑,導致“找到船找不到人”。
副軍長蕭鋒憂心的將船只情況匯報至第十兵團,但兵團指揮部“不置可否”。就這樣,由於船只原因進攻時間壹再拖延,直至二十四日上午,最後壹次作戰會議前,登島部隊準備了三百只船和維持三天的糧彈。而僅運載第二十八軍的攻擊兵力就需要六百只船。
第二個問題就是情報收集。往常陸地上的情報收集工作此時全然無效,對於隔海的金門島,情報部門並不能收集第壹手資料,僅僅可以依靠其他地區的戰鬥結果或者間接情報判斷,導致對金門島上敵軍的預估嚴重偏差。
原本預計金門僅有守軍兩個師的兵力,並且戰鬥力不強。但其實在28軍登錄作戰時,金門島上的兵力已經有三個軍六個師以上,並且在進攻的二十四日天下午,不知是否巧合,登陸的國民黨軍增援部隊還在海岸上舉行了反登陸作戰演習。
演習的地段正是第二十八軍作戰計劃中第壹梯隊將要登陸的地點。第十兵團的情況工作如此失誤,對於作戰部隊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雖然指揮部28軍副軍長蕭鋒曾幾次對表示擔憂,但是並未引起第十兵團指揮部以及軍長葉飛的重視。就這樣,在準備不足,敵情不明的情況下,進攻部隊與二十四日二十壹時三十分,近三百只木船載著第壹梯隊八千名官兵沖進波濤洶湧的黑暗。
原計劃各部隊在海上匯合,然後集體登島,但是由於海風的轉向,各部隊之間又缺乏相應的通訊手段,導致各部隊之間無法協同,只能依據經驗各自登島。大金門的輪廓逐漸清晰,同時島上守軍炮火也瘋狂攔截,未被擊沈的船只逐漸撞上海灘,攻擊部隊上島了。但
是各自位置分散,各自為戰,就這樣也逐步占領了自東向西的幾個灘頭。以後的幾個小時,金門島上火光陣陣,28軍指揮部緊張的等待著進攻部隊的通訊恢復。同時按照作戰計劃,進攻部隊逐步往縱深挺進。
終於天亮了,通訊恢復,28軍指揮部得知登島情況除了壹個團稍有損失外,其他先後部隊正在組織向金門縣城突擊。得知情況的指揮部頓感輕松,立即組織第二梯隊登島。
但從此時開始,不利消息不斷傳來,首先是作為登島總指揮的八十二師指揮員並未隨第壹梯隊登島,也就是說登島各部隊現在沒有統壹的戰場指揮。原來出發時,先頭部隊為了爭船,竟然將八十二師的指揮員的船給“借”走了,而指揮員們竟然也同意了,簡直“匪夷所思”。
其次是登島的船只沒法返回,原本計劃第壹梯隊登島後,船只返回運送第二梯隊,但是由於夜晚守軍炮擊,登島船只都盡可能的靠近海灘,等登島完成後,海水退潮,船只全部擱淺了。也就是說,短時間內增援部隊無法到達。
二十五日上午,天氣清空萬裏,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海灘上的坦克已經在馳騁反擊,天上戰鬥機不時俯沖轟炸,而前線指揮部此時已沒有更好的辦法接應,除了協調軍團指揮部幫忙找船,第二梯度也積極行動,盡快找船渡海。
此時登島的是二五壹、二五三、二四四團,在俘虜的口中得知,胡璉兵團已經上島,臺灣的李延年兵團也在向金門增援之中。匯總登島部隊的匯報情況分析,此時才基本確認,島上的國民黨守軍比預想的要多得多。
下午,在坦克和島上守軍的***計下,登島部隊傷亡巨大。二五壹團副團長負傷;二五三已無力進攻,退守等待援軍;二四四團通訊中斷,情況壹無所知。直到黃昏時分,三個團最終退守古寧頭,等待第二梯隊。由於船只不足,第二梯隊僅僅增援了四個連,而且再也不會有任何增援了。
二十六日,金門島上,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親自到前線指揮,將登島解放軍圍在不足兩平方公裏的海灘上,火光四濺,登錄部隊遭到圍剿,直至二十八日,金門島上僅剩有零星的槍聲,登錄部隊或死或傷,最終部分無奈投降。
金門島壹戰,我軍官兵陣亡六千人,被俘約三千人。戰後,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直至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都主動承擔了作戰失利的責任。主席在總結電報中說:此戰“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
蔣介石得知胡璉的戰鬥匯報後說,臺灣安全了。不得不說,在過長江後壹帆風順的戰局中,第十軍團過於情敵冒進了,戰前準備、軍事情報等重要方面,對存在的嚴重問題視而不見。
誠然戰爭本來就存在運氣成分和各類偶然的因素,但是面對自身不熟悉的登島作戰,表現出的忙不自信和樂觀,在整個解放戰爭的歷史上也極為罕見。
但在當時,任誰也無法預料,小小的金門戰役對現代的影響會如此巨大。國民黨由於“古寧頭大捷”(金門戰役在國民黨方面成為大捷,而且由於最終的決戰地在古寧頭灘頭)在臺灣站穩腳跟。
金門戰役後,解放軍積極籌備渡海作戰,聯系蘇聯海空軍援助,進行模擬演習。但是由於1950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臺灣的軍事行動就此擱淺。朝鮮戰爭中國民黨積極幫助美國部隊。
1954年9月,蔣介石和美國簽訂《***同防禦條約》,國民黨的臺灣安全得到鞏固,對此解放軍炮擊金門;1956年,蘇聯內部赫魯曉夫抨擊斯大林,蘇聯與中國關系惡化,蔣介石認為“復國時機”已到。
鼓吹反攻大陸,隨後兩黨在金門進行了陸海空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抗,持續四十多天;1960年6月17日和19日,由於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訪問臺灣,金門再次迎來炮擊。從1958年壹直持續到了1979年元旦,金門炮擊斷斷續續,最後由時任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布結束了炮擊金門。
為了牽制國民黨,保持金門為國民黨隸屬對我方是有利的,金門和廈門的距離近,與臺灣的距離遠,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其他方面的影響,均可以與臺灣當局直接發生關系。如果金門壹旦收復,那麽臺灣孤懸海外,可能就會永遠的失去。此外,除了金門島外,還有馬祖列島也隸屬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