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瑙縱歌” “木瑙”是景頗支語,“縱歌”是載瓦支語,皆為聚會跳舞之意。傳統的木瑙縱歌,既是宗教性祭祀活動,也是大型集體歌舞聚會。參加者可達數千人。舞蹈者著節日盛裝,婦女揮舞扇子或手帕,男子揮舞長刀,在樂器伴奏下,邊舞邊唱。舞場上粗獷的“哦惹惹”歌聲,打擊樂、吹奏樂聲,以及陣陣呼嘯聲和鳴槍聲匯成壹片,情緒熱烈。木瑙縱歌中演唱的歌曲無固定安排,由參加者自由選擇。唱詞內容有景頗族歷史淵源的敘述,有關於木瑙的傳說,也有逗趣娛樂的各類短歌。樂隊演奏的樂曲有《木瑙洞巴》以及“文崩音樂”的曲牌等。
跳新房 新房落成之夜,鄰居和親友都到主人家表示祝賀,徹夜歌舞。由1人領唱,眾人應和。歌詞內容有對喜慶場面的描繪,有追述祖先學會蓋房子的歷史,風趣而富於哲理性。曲調樸實,速度中庸,結構規整,多為上下句樂段的重復變化,上句為領唱,下句為合唱。有的地區在合唱部分形成簡單的和聲;有時眾人的合唱在領唱最末壹小節的重拍(長音)上進入,形成簡單的模仿。
喪葬歌 凡老人逝世,要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出殯前除由董薩(宗教職業者)主持祭祀活動外,還要連續幾天舉行歌舞活動,白天跳“嗯董康”,晚上跳“格崩董”,直至天明,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格崩董是壹種集體歌舞,用3個不同音高的鑼(其音高關系約相當於壹個原位小三和弦的開放排列位置)作伴奏,舞者自由歌唱。景頗支唱“滾來”,載瓦支唱“滾樣”,兩者旋律不同,但曲調的情感都是贊頌中含有幾分憂傷。唱詞內容除了歌頌死者生前的好處外,還饒有風趣地解釋了人間生死的現象,並安慰死者親屬。此外還有象腳鼓舞和長刀舞。由象腳鼓、鑼、鑔、竹笛、洞巴等樂器伴奏。
說唱音樂 “勒戛”是景頗族對說唱性音樂的總稱。有“木占”和“勒來”兩種。沒有文字記載的傳統唱本,也沒有以此謀生的職業藝人,但每壹曲種中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在不同場合演唱不同的內容。勒戛的音樂主要以吟誦性的唱腔為主,字多腔少,切分、跳蕩的節奏和景頗族的語言特點相符。
木占 是景頗支的說唱音樂。在舉行木瑙縱歌、結婚儀式、新房落成、慶豐收、過年節時由老年人或成年男子 1人演唱。唱者席地而坐,以手指彈扇柄擊節而歌,或有壹些表演動作。其音樂結構為基本曲調的變化反復。每段開頭,有壹個襯腔樂句,中間是根據唱詞長短不等的幾個吟誦性的樂句;全曲結束時,加1~2小節的結尾。
勒來 是載瓦支的說唱音樂。其演唱形式、內容、場合等和木占基本壹致,只是曲調不同。其音樂更富於抒情性。有的地區在段落結束處,常有幫腔合唱,形成簡單的二聲部。
器樂 景頗族的民間樂器有吐潤,竹制,中間開孔,橫吹,音色明亮而柔和;勒絨,竹制,有主管和輸氣管兩部分,音域寬廣,音質纖細;,近似漢族的豎笛;洞巴,由牛角制成的叭體、木質的管身和哨座3部分組成,音色渾厚;桑,由主管和固定音的附管組成,安裝壹銅質舌狀簧片,音調恬靜而深情。彈撥樂器小三弦從傈僳族傳來。打擊樂器有象腳鼓、鑼、鑔、大長鼓等。
文崩音樂 景頗族器樂中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群眾基礎的獨立樂種。大約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隨著景頗族音樂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定型。有成套的曲牌、獨立的樂隊形式和傳統的演奏程序。樂隊編制是:以1至數支無膜竹笛演奏旋律,用大軍鼓、小軍鼓、、鑼、小鑔作伴奏,有時還加用洞巴、象腳鼓等。其曲牌都表示壹定的禮儀性和風俗性的內容。如《文崩曲》、《司郎》表示禮節、致意;《西賽》表示親熱;《布裏半》表示迎親獻花;《木南撒》意為送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