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木偶是壹種地方傳統戲劇。
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壹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壹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杖頭木偶戲於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嶽飛傳》等。
1964年後,開始移植、改編、創作了反映現代內容的木偶戲,如《石敢當》《南海長城》等,其表現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單人操作木偶進行演唱表演,將故事進行即興式的發揮表演,現已將這種“爆肚戲”變成劇本化的表演。
杖頭木偶的特點:
杖頭木偶的特點之壹是其寓意深遠。它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傳達著壹種智慧和哲學思想。每個木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定的象征意義,可以傳達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無論是表達友善、勇敢、誠實,還是鼓勵人們追求夢想和克服困難,每個木偶都帶有壹種激勵人心的信息,讓人們從中獲得力量和啟示。
另壹個引人註目的特點是杖頭木偶的多樣性。它們可以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外貌和形態。從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戲劇表演中的英雄人物,到具有現代時尚感的潮流造型,無論是民間藝術還是當代創作,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木偶形象。這種多樣性不僅給予了木偶獨特的個性,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和欣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