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竹篾片編成5寸粗的竹纜索24根。其中10根做橋底索,將此如碗口粗的竹纜索橫飛江面,上面在橫鋪木板作為橋面,木板兩端再壓上兩索,壹同和底索夾牢橋面板。再以12根竹纜索分別列於橋的兩旁,作為扶欄。
為了加強橋索的堅固性,每隔3尺至6尺,用木條對稱的將12根竹纜索扶欄夾緊,以鐵栓固定,木條與橋面下的木梁聯結而形成U型框架。底纜索捆在橫梁上,使橋成為壹整體。
在橋跨中間石墩上和兩岸,用木絞車絞緊底纜索,再用大木樁絞緊扶欄的竹纜索,絞車安置石室木籠中,在木籠之上修建橋亭,上層用密排大石裝砌作為壓重之用,下層中空得以行人。
1887年初秋,橋被洪水沖毀,後又修復。安瀾索橋越修越好,當地的民眾無不稱贊。
1894年,安瀾橋再次被蔓延的野火焚為灰燼。縣令又組織工匠重修索橋,並立“不得荒廢維修”壹通碑告誡後人。
安瀾橋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系紐帶。
據說在唐代以前,它就已經在都江堰的上空像唐詩的韻律壹樣詩意地搖蕩了。杜甫就曾親自觀看過這座橋的重修,他在《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詩中寫道:
伐竹為橋結構同,褰裳不涉往來通。
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蒼龍見水中。
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
合觀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
曾經在都江堰待過很長時間,留下過許多詩章的南宋地區著名田園詩人範成大,用很嚴謹的筆法在他的《吳船錄》用詩描繪了當時橋的壯觀美景。
織簟勻鋪面,排繩強架空。
染人高曬帛,獵戶遠張罿。
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
何時將蜀客,東下看“垂虹”?
安瀾橋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壹目了然。
這樣的風貌,與範成大的描述幾乎壹致:
將至青城,再度繩橋,每橋長百二十丈,分為五架。橋之廣,十二繩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於江沙中,輦石固其根。每數十木做壹架,掛橋於半空……
不同的是,範成大時代的橋面為“竹笆”而非木板。除此之外,範成大還記述了行進橋上的驚險:
大風過之,掀舉幡然,大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彩帛之狀。又須舍輿疾步,從容則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