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故
壹、相傳有壹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百姓。死後靈魂變為壹只杜鵑鳥,每年春季,飛來喚醒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血,滴滴鮮血灑在大地,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二、閩東山區杜家村裏有壹戶窮人家,家中三口人,母親和兩個兒子。大兒子年30余未婚,村裏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販賣私鹽為生,養活老母。杜大力大,壹次可挑鹽300斤,杜二力小,壹擔不過100斤,自己可勉強糊口。
有壹天,杜大經過壹處街坊歇肩的時候,由於擔子太重,鹽擔滑下來,把壹個小孩壓死了。人命關天,杜大被官府抓去,關在監牢裏,待判死刑。杜二壹個人賣鹽,奉養老母,十分困難。壹次,杜大對來探監的弟弟說:“再過兩天,找要被執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說:“我去替死。我死只死壹個,妳死便死三個。因為我力氣小,掙的錢,不能養活母親,二人都會餓死。”說著弟弟把哥哥推出門外,自已進了牢房。
過了兩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來後並沒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裏去了。杜二靈魂化作杜鵑鳥,到處飛叫:“哥哥回來!哥哥回來!”壹邊叫,壹邊口中滴出鮮血。鮮血滴處,長出了紅杜鵑。此後,每年春天滿山壹片紅杜鵑花,人們都說,這是杜二的紅心與孝心。
2、解釋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出血才停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3、出處
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譯文:在這種環境裏,早晚能聽到什麽呢?只能聽到杜鵑淒楚的啼叫和猿猴哀鳴的聲音。
擴展資料
1、杜鵑啼血出現的原因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2、寓意
杜鵑啼血意指:思念家鄉,憂國憂民,惆悵恨然的心情。
3、《琵琶行》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禦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壹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元和十壹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壹位年少因藝技紅極壹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郁,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3、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百度百科-杜鵑啼血
百度百科-琵琶行
百度百科-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