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sì)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壹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
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竈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上巳也稱為女兒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雲:“呼是日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壹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節日由來
女兒節又稱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壹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古時以三月第壹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禮儀誌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由於青年男女會在這天都匯聚到河邊,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詩經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誌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當然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壹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漸漸衰微。